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专题 查看内容

中国马术30年:30 年人物谱 (一)

2013-1-1 09:59|来自: 《马术》2012年12月刊

摘要: 纪念张汉文张汉文于1923 年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农家,他从小喜欢骑马,曾立志长大后当一名骑士,事实上,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当了一批骑士的老师。在中国马术的历史上,这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人物,他训练出一批至今 ...


刘丽娜:中国奥运马术第一人

刘丽娜于1993 年加入新疆队成为盛装舞步骑手,为了马术运动,到现在仍然孑然一身,一直坚持在竞技马术运动的第一线。从2003 年,她只身前往丹麦、德国,凭借艰苦的训练和坚强的决心与毅力,终于在2008 年为中国赢得了首张奥运会马术项目入场券,刘丽娜成为了中国奥运马术第一人。

1979 年出生于新疆,15 岁的刘丽娜因超群的身体素质被时任新疆马术队副领队的班志强一眼挑中,由标枪转行马术。马匹优美的体态、高傲的气质、温顺的性格,让刘丽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骑马。她是1995 年第二批去吉尔吉斯斯坦训练的骑手,那时国内刚刚开始进口马匹。据刘丽娜回忆,她在国外的训练强度很大,要先练习最基础的骑坐、慢步、快步、跑步等基本功。起初是综合训练,不具体区分是学习障碍还是舞步,教练会根据骑手的表现进一步挑选运动员。

刘丽娜参加的第一个比赛是1997 年的第八届全运会,博得了满堂彩,拿了团体冠军。2003 年,她被丹麦教练选中,继而被派到丹麦深造。也是在这一年,她首次在国际赛事中亮相,并开始向雅典奥运会参赛资格发起冲击。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饮食差异大,她形容在丹麦的工作量比国内翻了10 倍,每天从早8点忙到晚8 点,骑8-10 匹马,吃饭休息的时间很少。然而,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并没有换来梦寐以求的回报,一次训练时她不慎从马背上跌下,脖子、颈椎受伤,错失雅典奥运会资格赛良机。2004 年后,她常年都在德国训练,先后在两个马场训练过,参加国内外的众多赛事。

2008 年2 月26 日至3 月8 日,29 岁的刘丽娜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两场奥运会资格赛,分别获得了64.583 分、67.708 分。根据国际马联的规定,作为北京奥运会东道主的运动员,只要在两场资格赛中均有3 名以上国际裁判员给予64 分以上的分数就可以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于是,4月8 日,国际马术联合会盛装舞步委员会致函中国马术协会,正式确认中国运动员刘丽娜的成绩达到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马术项目盛装舞步比赛的参赛标准。这是中国国家马术队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马术项目奥运会入场券,是中国运动员自1984 年以来首次参加奥运会全部28个项目,是我国马术队员在奥运史上零的突破,盛装舞步骑手刘丽娜成为了中国奥运马术第一人。刘丽娜的成功突破给前进中的中国马术带来了振奋和力量。不久,中国骑手获得奥运马术三项赛和场地障碍赛的参赛资格,中国共有6 名运动员满额参加在中国香港举办的奥运马术赛事。

时隔4 年,刘丽娜仍然无法掩饰她激动的心情:“当我走进比赛场地的时候,几万人的看台将我包围,我整个人愣在那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种感觉是难以忘怀的,教练当时也微笑着看我。奥运会比赛是任何比赛所不能比拟的,选手严阵以待,丝毫松懈不得,对我是一种历练。与世界顶级骑手同场竞技就是一种学习,经验是我最大的收获。”

2010 年11 月14 日下午,中国马术健儿创造了中国马术运动的新纪录,首次摘得亚运马术盛装舞步团体银牌。新疆姑娘刘丽娜和队友们一起,第一次站在亚运会的领奖台上,这是近20年来新疆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第一次站在亚运会的颁奖台,刘丽娜百感交集,她和队友高高举起手中的鲜花,接受人们的欢呼和祝贺。

从1997 年首次参赛以来,刘丽娜参加过4 届全运会,夺得过1 届团体冠军、3 届团体亚军、1届个人冠军;而且又斩获过全国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的4 届团体冠军、4 届个人冠军;还在2008年西班牙阳光之旅巡回赛其中一站CDI3星级盛装舞步大奖赛上摘得金牌。刘丽娜热爱马术事业,她看到中国马术运动在理念、装备、饲养管理、骑术、大环境等方面的飞跃。未来,她希望有合适的赞助商和马匹,尽最大努力参加2016 年的巴西奥运会。最后她想感谢国家对她的信任和给予的大力支持、班志强领队对她的知遇之恩,以及刘忠教练一路陪伴她参赛的莫大帮助。

班志强说:

刘丽娜有灵性,特别精神,从体型上特别适合马术运动,我们首先是从外表选材,再上升到心理、技术,最后选定她进入骑手的行列。她来的时候,对马并不是很熟,也没见过马术,可跟马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她确实喜欢马,也和马培养出了感情。她悟性比较好,而且很能吃苦,尤其是在训练中,她也不感觉累,只要上马,就很高兴。一个好的马术运动员。需要从小培养,要爱马,要有一定的对马文化的了解,这些是综合素质。

--------------------------------------------------------------------------------------

吉恩思:全运会六朝元老

吉恩思从第六届全运会到第十一届全运会代表新疆参赛,至今已是全国马术运动会的“六朝元老”,个人取得过两届冠军、两届第三名,团体取得过一届冠军、两届第三名,还参加过1994、1998、2002 年三届亚运会。在2009 年之后,他开始担任新疆队教练。

我在1968 年出生于新疆伊犁昭苏县,是在草原牧区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很喜欢体育、摔跤、足球、骑马,也憧憬做一名运动员。我从小就会骑马,参加过一些私人举办的小规模速度比赛,有不错的成绩。

1983 年,新疆开始成立障碍、速度马术队,招收了20 多名学员。我当时初中毕业,已经15 岁了,是障碍队里年龄最大的学员,我也第一次接触了除了速度赛以外的马术项目。1983年5月,我们和张汉文老师在新疆昭苏学习了3 个月,当时的教学不规范也不系统,障碍跳过去就行,对障碍马和障碍比赛的概念还不清楚。

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机会尝试我们以前训练和学习的艰苦。20 世纪80 年代,我们从新疆坐货车需要15 天的时间到北京比赛;而且,最初我们也没有专门骑马用的马裤、马鞍、马刺、马鞭和其他马术服装和装备,用的都是军人的裤子和鞍子。

1983 年10 月,我们去内蒙古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五单位马术邀请赛”,参赛单位包括内蒙古队、新疆队、新疆军区队、甘肃队和山东队,共有12 匹马、24 名骑手参赛,这是全国第一场障碍赛。比赛采用抽签挑马的形式,我当时运气不错,抽到了内蒙古骑手孟克的马,它是当时参赛马匹中最好的马了。在第一天的障碍比赛,我没碰掉一根障碍杆,是0 罚分,我获得了第一名。

1984 年,新疆队开始调教伊犁马跳障碍。当年,内蒙古、新疆、新疆军区、新疆伊犁、山东等马术队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全国锦标赛。1987 年第六届全运会第一次设立马术项目,新疆队参赛。但是,我们从队员到马匹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没有获得奖牌。

1991 年新疆体育局的领导陈红给马术队下达了任务——新疆队必须要拿金牌。随即,我们就被派往吉尔吉斯斯坦学习训练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我们是当时第一个出国学习训练的专业马术队。而且,我们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了10匹马,障碍马和舞步马各占了一半,当时恰逢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的马很便宜,一匹马才3000 美元,10 匹马才用了3 万美元。

在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上,因为学习了相对先进的技术,有了进口马参赛,新疆队独揽了4枚金牌,我获得了障碍的团体和个人双冠军。当时,所有其他马术队骑的马都是国产马,只有新疆队骑的是进口马。此后,中国其他马术队也开始纷纷效仿我们,出国训练、买马,等等。到了1997 年第八届全运会的时候,基本上各个马术队都有进口马了,新疆队、广东队、内蒙古队、北京队……北京队取得了八运会障碍团体冠军,内蒙古队的孟克获得个人冠军,新疆队拿到了团体第三名,我取得了个人第三。为了准备第九届全运会,2000 年时新疆队又赴俄罗斯训练,这次新疆队在九运会上收获了团体第二的成绩,而我也取得了个人冠军。之后的比赛,新疆队的实力渐渐落后于内地的马术队。因为马不够用,我也在十一运会之后退役了,担任新疆队教练。

--------------------------------------------------------------------------------------

黄祖平:骑术是感觉的艺术

北京人,1963 年出生,30 多岁开始在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学习马术,曾远赴欧洲投师于“德国马术之父”鲁德格·比尔鲍姆门下。他当时45 岁,是2008 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大的骑手,也是2011 年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诞生的第一个总冠军。

我是野骑出身,从1995 年开始业余学习马术,到现在已经有18 年了,全身心投入马术运动是从2001 年申奥成功之后开始。前8 年的培育和了解,促使了我后10 年的全部投入。现在,我很享受这种生活方式,骑马于我,是理想的追求生活的方式。

骑马这项运动本身乐趣巨大,挫折、挑战、不解、迷惑,成果不断,让生活和生命格外充实。外界人士往往是依据比赛成绩和经营状况来评价马术运动的,而我觉得骑术是感觉艺术,我每天都在体验着感觉上的变化。

1995 年,我在报纸上一个很小的位置发现一条消息: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举办了全部由业余骑手参加的通级赛。于是,我费劲周折找到了这里。当时,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代表的是全国第一和唯一的现代竞技马术运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我根本就接触不到这项运动,它对我个人意义重大。我在此上的第一节马术课是全国马术冠军哈达铁教的,这节课一下子就启发了我,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找到了自己要玩儿的东西。让我最自豪的就是“我是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的第一个会员”。在我的心里,我一直深深地埋藏着对石景山俱乐部和那里人们的感谢、感激和感恩,因为他们为我指出了一个方向,指导了我后半生的生活。

以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为主的马术运动的核心力量,现在构成了中国马术运动最坚实的基础。西坞、天星、亚瑟园、京城马汇、克来坞,包括我的马场,这些马场是当今真正的马术运动的砥柱,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主流方向。现代人说喜欢马术,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现在马圈儿内的一些人是想拿马赚钱,提升社会身份,很多人在走弯路。这项运动跟中国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同行相轻,人踩人。但是我只要看见石景山俱乐部的人,就会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那种很纯粹的感情。

马术运动的地位在中国极其微小,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不相配,缺少文化,缺少对历史的尊重。我们也跟中国马术协会的领导提出过,应该对为马术运动做出贡献的人给予表彰,其实这种名义上的证书或者一段文字,远不足以表彰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马术运动是在缓慢稳定地向前发展着,大趋势是对的。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主导着这个运动朝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中国,马术是最晚被社会所知道的运动,还谈不上大众对它的了解。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历史因素,几十年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离了这种娱乐和生活方式;其二,马术技术难度非常高、门槛低、水极深,能掌握运动马的养护、训练、竞技规律的中国人不超过10 个人。据我了解,德国有1.5-2 万名专业骑手。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的小骑手能打到专业级别的人很少,有一批青少年骑手(主要是小马主骑手)还在打业余级的比赛,能打1.2m 这个级别的小骑手有10 多人,虽然在慢慢增加,但是还是太少了。

去年和今年,马术运动比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两年国际赛事的进入使中国的马行业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由于张宝生先生的资金投入,国际马联世界杯被引入了中国,他也在马术历史上写下了一笔。因为有了世界杯、鸟巢的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我们才能看到中国马术运动自去年起步、今年稳固、明年大跨步,后年可能呈现大爆发的态势。不仅如此,这些比赛也促进了政府、国家协会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国际大赛都是依靠社会民间私人的投资支撑起来的。现在,马术运动的发展应该依靠喜欢这项运动的人,爱马而有能力的人,等等。

李兵说:

第一次见到黄祖平是在10 年前的赛场上,老黄骑着他的“幸福”气势如虹地和专业骑手们同场竞技。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也会有这一天”。真正与老黄接触是在2010 年,他带着马来到西坞马术俱乐部,我依然用仰视的心情赞叹老黄为了马而放弃一切的精神,他是为理想找到自我的人。

成庆说:

2008 年的时候,他作为体制外的骑手,自己筹措经费自己备战,并且具有相当的实力能够进入奥运比赛,为这项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李振强:随马术一同精进成长

李振强出生于1968 年, 广东人, 于1999 年开始代表广东马术队正式参加全国比赛。2003-2005 年他获得全国马术障碍锦标赛团体冠军三连冠;2006 年荣获多哈亚运会选拔赛第三站个人冠军;2009 年夺得西坞大奖赛个人冠军;2010 年赢得广州亚运会选拔赛三站个人冠军;2012 年收获中国马术节场地障碍大奖赛个人冠军及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第三站个人亚军。

李振强,一个身后无数荣誉的骑手,对于优异的成绩,他给出的答案淡然且坚定:努力!正是带着这份执著,他向我们呈现了一次又一次百感交集的画面。

对于马术,我其实是个后辈。坦白地说,在1992 年之前,我对马及马术的关注度几乎是零,那时完全没有概念。直到1998 年我开始接触马术障碍,参与了系统的教学与训练。虽然不及马术界众多前辈的资历,但却幸运地见证了中国马术最飞速发展的十年。我热爱马术运动,从事马术至今十余个年头。我坚信,对于马术,付出和收获会成正比。

我从1999年开始代表广东队正式参加全国比赛,虽然我是体制外的骑手,但享有所有广东队运动员的待遇。从1999 年起,我每年都会参与国内的大型赛事,从没有停下脚步。像是2001 年的第九届全运会、2005 年的第十届全运会、2009 年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参与的国际比赛有2002 年的釜山亚运会、2006 年的多哈亚运会、2010 年的广州亚运会、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11-2012年的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多年来从未缺席。记得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正巧广东队鼓励骑手去国外培训,于是我跟随大部队在欧洲进行了持续5 个月的专业训练,可谓受益匪浅,对我后来成绩的取得,这段经历功不可没。紧接着的2006 年,我又随中国马术队在德国汉堡培训2 个月,收获了更加先进可取的技术及观念。

通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我的感受是:从1999 年开始到现在,中国马术的运动水平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尤其是借助2008 年的奥运契机及近两年的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与世界接轨、同步,中国骑手得到了更优质的交流平台和更频繁的交流机会,技术迅猛发展,人才辈出。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的举办,我认为是近年来中国马术爆发式发展的转折点。它使中国骑手拥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亲身感受国外骑手的风貌,对比自己的差距。国内的赛事组委会也可关注星级赛事对场地地面材料的要求、场地的设计风格及理念、赛事统筹的各方安排及工作等。这个学习机会很重要,可遇而不可求。

中国马术30 年中,有很多优秀的教练和骑手涌现,他们为中国马术界做出很大的贡献,每个人都有长期积累的概念及技巧,包括马术界的后起之秀,成绩也令人欣慰。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认为最好的经验就是从比赛中得来的。在广东队训练的时候,我都是自己每时每刻去思考、摸索、感受,慢慢一点一点精进骑术。对马术的情有独钟,再加上自己特有的性格决定了“既然开始就一定会把它当成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做好并有所突破”。

陈景川说:

其实马圈里对我影响大的人有很多,但我想特别提起的是我们队的老大哥李振强,他既是我的队友,又是我的好兄弟。他给我的帮助非常大,他作为国内非常有经验的骑手,在训练时都会和我交流并互相帮忙。我和李振强一起搭档很多年,记得去年我的马受伤,要租马去打比赛,但队里有了新的安排,所以没有租成,他愿意让出自己的马让我骑。他真的很热心,他的心意我可以完全感受到。今年我训练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他也在帮助我,和我一起讨论队伍的管理。此外,他常常在队里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团结队伍这一点做得很好,一直在帮助别人。

---------------------------------------------------------------------------------------------

顾兵:中国马术 浓郁香醇

顾兵出生于1973 年,江苏人,于1997 年加入广东马术队。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运会获得盛装舞步团体冠军;于2002 年荣获第十二届釜山亚运会盛装舞步团体季军、2010 年广州亚运会团体亚军;2005-2011年连续七届夺得全国锦标赛盛装舞步团体冠军(其中2007、2008、2011 年赢得个人冠军)。

顾兵对盛装舞步情有独钟,他每每都是在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动作的释放。面对旁人感慨盛装舞步数十年如一日的枯燥,他不以为然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说盛装舞步像一杯口感浓郁的咖啡,香醇回甘。而在我看来,他的人生也一如盛装舞步般华贵唯美。

在接触马术之前,我曾在八一军体大队军事五项队训练两年,之后转到了现代五项队。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广东队派我去北京体育大学的马场学习培训,由此我与马术盛装舞步项目结缘。

尽管我入行比较晚,但却很幸运地参与了几个大型赛事。1997 年,在结束了一年的训练后,我参加了第八届全运会,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我一直很珍惜这个经历,因那次比赛我被广东队队长看重,应邀加入新团队。2001 年的第九届全运会,我们队赢得了团体冠军,我的个人成绩也从八运会的倒数第二变成九运会的亚军,那次的进步让我很欣慰。2002 年第十二届釜山亚运会的团体季军,翻开了中国马术新的一页,也是中国马协在重要赛事夺得奖牌的零突破。这期间我很感谢党绍贵教练,他是现代五项的马术教练,我去北体的两年多时间,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训练和比赛。记得当初我不会骑马,他就从起步开始一步步教我,循序渐进。他给予我最珍贵的素养就是对事严谨的态度。此外,他还身兼要职,作为盛装舞步的裁判员,每次裁决下场之后,他都会主动提醒指正我的不足,这对我是莫大的帮助,因为众所周知,裁判对骑手的评价和建议是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000 年以后的进步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国内的马术队和马场的建筑设施日趋完善,包括骑手和马匹的各种装备,特别是训练场地引用了更多国外的优秀技术,让骑手和马匹能在一种更加舒适的环境下出状态。更大的亮点在于中国骑手的技术由原来的粗糙开始慢慢与国际接轨,并且我个人认为这种衔接很顺畅。举个典型的例子,之前骑手是主动控制马匹的时间多一点,以争取到马匹服从为主,发展到现在让马匹充分放松,给它更多的空间去自由发挥。从赛事角度看,最初的赛事级别比较低,地方队的投资少,而现在的赛事要求高,我们骑乘的马匹档次也整体提高。

我认为不仅是马术,凡是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最好的天分就在于有一定身体条件的基础上,勤劳刻苦。当然,文化知识水平也是个影响因素,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一定的理解力,且思维比较开阔和发散,能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包括可以和外教直接英文交流,对我们的训练也是很有帮助的。说到外籍教练,我认为他们的水平是足够指导我们的。也许最初的授课我们感受不到什么,就像我们看一篇讲义,等学习到一定深度后,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再看才会有所领会。任何著名的教练都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主动改变,夯实基础。我的外教来自丹麦,骑术水平高超,还有一位台湾教练给予我技术帮助外的生活指导,他对队员心理的动态掌握得非常好,他们从不会放弃学员,会根据学员的个性来教授课程,让效果最大化。他们俩做搭档对我来说堪称非常完美,我按照他们的节奏一步一步去做,收获很明显。盛装舞步对基础的要求非常高,对人和马的形象也很挑剔。我个人很喜欢舞步,多年的钻研让我觉得其乐无穷,每当获得成绩就会更有动力,让我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感觉,我享受每一天,也看好中国马术的未来会熠熠生辉。

陈景川说:

顾兵对盛装舞步很执着,这些年一直潜心研究,从未改变和放弃。他的成绩很突出,像全运会和锦标赛这些国内大型赛事都拿过团体冠军,是很优秀的骑手。

---------------------------------------------------------------------------------------

陈景川:大踏步前进

陈景川出生于1976 年, 广东人, 于1994 年加入广东省马术队。1999 年,他获得新加坡国际马术障碍赛第一名;2003-2005 年连续三届赢得全国锦标赛场地障碍团体冠军;2009 年荣获第十一届全运会场地障碍团体冠军。陈景川是位善于总结、善于借鉴的骑手。他在感慨中国马术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不断做着提升自己的功课。他还是一个善于观察和表达的人,为众多爱马人士,洋洋洒洒地盘点着他记忆中不可忘却的故事。

1995 年,我开始正式参加马术比赛。那时我对比赛的规模及规则了解并不多,只记得20 世纪90 年代的障碍高度,团体是1.2m,个人是1.3m。我随广东队参赛,经常拿到团体前三名的好成绩,也是在2000 年我们首次获得团体冠军。

我清楚记得,从2000 年开始,障碍的难度就上升了一个台阶。如2001 年的第九届全运会,障碍高度已升级至1.4m。赛事难度及水平的增加,无疑使我们想方设法去适应这种大规则。当年盛行“请进来送出去”的口号,我们队通过出国考察,也邀请到了不少外籍教练,骑手们都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那届九运会上,我曾很惊讶于各个地方队均有外教带队,那种触动是深刻的,记忆犹新的。那时起,中国马术开放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惊喜应接不暇。2005 年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十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异军突起,来了一个大爆发。要知道在这之前,很多人都认为上海队的成立时间晚,没有绝对的实力冲击冠军,但上海队却把场地障碍的团体和个人冠军全揽入囊中,且比赛打得非常完美,让大家都很意外。据悉上海队在赛事之前集体赴欧洲培训了近两年,请外籍教练,买名贵马匹,卓有成效。这一场赛事对中国马术界来说是足够振奋人心的,而那时中国骑手的水平远没有现在这么高。

近几年,随着基础知识的丰富扎实,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再加上各队规模性的投入,效果是巨大的,但实力差距却在逐步递减。整体的层次提高后,就需要骑手多参加比赛,获取宝贵经验,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征战赛场。

2008 年的奥运会对中国马术界的影响不可估量,大家有了一个可贵的共识,即要考虑到用怎样的场地使之对马的伤害最小化,并可兼顾成绩。现国内各大马场的硬件设施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比如天星马术俱乐部最近新增加了室内馆等,这些都已表明国内正在积极与国际顶尖的马场接轨。还有教练水准的不断攀升,对中国骑手的定期培训时有发生,其付出和专业队比起来也丝毫不逊色。我们队近3 年一直在天星训练,看到越来越多的马主及业余骑手加入到马圈儿,是可喜的变化,着实令人欣慰。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几年在中国举办的星级赛事,成功及反响可见一斑。一个北京“鸟巢大师赛”,可以把很多全球知名的骑手都请到中国;一个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足以推动中国马术向前跨越几步。这些赛事都无疑为中国骑手获取最新鲜的技术交流提供助力,也向国内的各赛事组委会传播着一种敬业、专业的理念。

李振强说:

陈景川的成绩很不错,个人也很努力。我们一同参加过很多比赛,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也都互相照顾,他是我的挚友。

---------------------------------------------------------------------------------------

徐根发:上海马术队的“心脏”

上海马术运动场的建立、上海马术队的成立及现今取得过的成绩,身为上海马术运动场场长的徐根发有不赏之功,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徐场长”。

2001 年徐根发带领上海马术队第一次参加比赛,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团体第四,女队员陆炜获得个人铜牌。2005 年参加第十届全运会,囊括场地障碍项目个人、团体双金。2009 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上海马术队又取得了三项赛团体冠军、场地障碍团体亚军的好成绩。

生于1959 年的徐根发曾是国家现代五项队的队员和教练,1997 年,上海将要举办第八届全运会,他提前两年从国家队回到上海,协助建立了上海现代五项代表队,并开始筹建一个能够承办国际大赛的马术场地——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马术运动场(简称马运场)。为了马运场的建立,徐根发带领10 个人去香港培训了两年,并在全运会赛前带回60 匹马。但全运会结束后,一些现代五项队的队员退役成为工厂职工,马运场似乎就冷清了下来, 10 多个人、60 多匹马似乎失去了方向。这时徐根发思考了两件事:一是将马运场面向社会、会员运营,做一些马术普及工作;二是将那些退役成为工厂职工的队员再招回来,继续组织训练,成立上海马术队。

此后大约半年多的时间里,香港赛马会有2-4人常驻在马运场,他们都是国际教练或骑手,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等国家。这期间,在教练们的耳濡目染之下,沃帕、杨华、许新、夏伦武这些当年的马工通过良好的表现,赢得了徐根发及场部领导的信任,进而得到了骑马、出国培训和代表上海队打比赛的机会。

1998 年、1999 年、2000 年,上海队参加了全国锦标赛,不过成绩不太理想。2001 年,陆炜、沃帕、李伟、张滨、刘成浩被送到澳大利亚集训了半年左右。同年,马术队代表上海第一次参加第九届全运会,在场地障碍项目中获得团体第四、女骑手陆炜个人第三的好成绩。

徐根发认为1993 年新疆队第一次出国训练是中国现代竞技马术运动发展的转折,新疆队回国后参加七运会并包揽全运会4 块金牌,此后广东队、北京队、内蒙古队等纷纷效仿,同时各个项目的难度都有所提升。在当时的徐根发看来,与新疆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的马术运动已经发展得很好,但去了欧洲后他才感到亚洲与欧洲的马术水平差距还很大。在他的推动下,上海队选择直接去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等马术强国学习技术、引进马匹,最终在2005年的南京十运会上夺得了场地障碍项目的个人、团体双料冠军。2008 年奥运会马术项目首次出现了中国骑手的身影,上海马术运动员张滨就是中国马术队的六位骑手之一。同时还有很多人去做裁判等赛事服务,为中国马术运动获得了非常难得的经验。

对于这30 年的马术历程,徐根发说,中国古代马文化是值得自豪的,但后来出现了断层,而西方国家有几百年的马文化,并一直继承到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人员素质的提高,对马术运动的需求更大,马术理念将逐渐演变、成型。现在中国应该在学习新的文化的同时,发扬已有的文化,逐渐提高。马术运动需要经济做基础,骑手技术要好,马也要好。中国虽然已经有了30 年的历程,但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是否能与国际接轨,最终要看我们的理念是不是跟得上。

红权说:

他是我在上海队期间的领导,他对我们骑手的训练工作安排得很妥当,负责我们定期去上海训练,请教练。你感觉到自己技术不太好的时候,他正好在关键时刻为你安排了合适的教练,使整个训练过程很舒服流畅,他的能力我很欣赏。上海队在他的领导下一直都很厉害。

---------------------------------------------------------------------------------------------

张滨:超越坚持的全运马术双冠王

因徐根发教练的发掘,张滨进入上海现代五项队,并获得第七届全运会现代五项团体、个人冠军。1998 年,再次跟随徐根发进入上海马术队训练,代表上海参加2001 年第九届全运会。从欧洲马术进修回来后,张滨于2005 年第十届全运会上一举成为场地障碍项目团体、个人双冠王。他还代表中国马术队参加过2008 年奥运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张滨代表上海队获得团体银牌、个人第五。

徐根发说:

张滨原是上海市少年体校游泳队的队员,我把他招到国家现代五项队训练,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拿到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现代五项个人金牌,进入马术队后,又在2005 年第十届全运会斩获场地障碍项目个人和团体金牌。

2004 年,我和张滨两人去欧洲选马,他在试马时不慎落马,髌骨左侧面断裂骨折。当时我从丹麦乡下坐6 小时车一路护送他到德国,从汉堡附近飞到法兰克福,再飞回到上海做手术,途中共50多个小时。他的腿不能弯曲,上了飞机后,还好别人给我们腾出一个座位。他侧坐着,将一条腿放在我腿上,我就这样抱着他的大腿20 个小时,并且每4 个小时给他打针帮助活血。欧洲冬天很冷,这个过程回忆起来是非常艰苦和危险的,就像上海马术队,要想促进和发展马术项目,必须要经过这一段很艰苦的时候一样。张滨恢复后继续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拿下2005 年第十届全运会团体、个人冠军两块金牌。其实马术项目就是看谁能更顽强、更刻苦,张滨坚持下来了。

陈景川说:

张滨在亚运会的时候给我帮助很大。2010 年的亚运会,我同金刚一起打进了选拔赛,但是去过检疫场后,马腿却瘸了。当时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退赛回家。张滨借给我马参赛,教我怎么骑。他把中国骑手看作一个整体,很齐心的感觉。

---------------------------------------------------------------------------------------------

李伟: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李伟围绕马术运动转换着不同的身份:1986 年进入内蒙古队成为马术运动员,到上海队任马术教练,再成为北京奥运会马术裁判,再担任全国马术锦标赛场地障碍赛路线设计师……然而他在每一次转身时,都深刻地感受到马术运动是学无止境的。

1990 年的全国马术锦标赛上,李伟夺得三项赛个人冠军。1995 年,他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办的环太平洋马术比赛TOP SCHOOL 中再次获得个人冠军。第二年,他成为国家马术青年队教练,并于2005 年起担任中国马术协会举办的全国马术俱乐部教练员认证教官和考官。之后,他作为
马术裁判参与了京第十届全运会、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国际大赛,并在2011 年成为了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总决赛场地障碍助理路线设计师。

我从业马术有二十六七年了,从1986 年进入内蒙古马术队开始到现在。1986 年北京要办一个集训队,全国各地还去了很多骑手,内蒙古队中我和红权是一起去的,当时的教练班子有哈达铁、吴祖静、孙以柱和负责饲养管理的王绍松。我们在那里的训练时间有一年,期间法国的黑骑士学校来培训了两个星期,1987 年让·道尔热也来做过20 多天的培训,他有一本国家体委翻译的书,叫做《跳跃障碍的骑术》,分析了现代骑术,我觉得非常好。从那时起,我就知道马不是乱骑的,它有一种先进的理念。之前在内蒙古队看到的都是传统的训练方法,马被当作牲畜对待,没有现在的“战友”、“伙伴”的概念;对骑手的训练也很严格,第一次上马不允许踩蹬,在马背上颠上一个小时确实受不了,训练方法并不科学。在北京集训时,那种训练方法和理念与现在其实相差不多,并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明白骑马不能靠蛮干,它不仅需要认真的态度,更要有科学的知识。黑骑士学校里有座马术雕塑,走近一看原来是用书堆起来的,它的寓意是说马术运动里面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学习知识,才能掌握马术。

国内马术运动发展到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许多老将还在马背上,比如哈达铁,都50 多岁了还在赛场上拼,实在很不容易。在2011 年鸟巢大师赛中他落马了,比尔鲍姆也一样,就有人在说一些否定的话。我不知道行外人是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其实马术跟别的项目不一样,不是随便一匹马拿来就可以比赛的,难的是有适合这个水平的马,也有适合这个水平的人,还要人与马的配合,缺一不可。

现今国内出去买调驯好的马匹、训练后再回来打比赛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的队伍很多,但很快就会暴露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场地质量、兽医素质、教练水平、骑手技术等,例如马匹的调驯能不能保持这个水平,骑手能不能把马带到更高级的比赛,这我们很快就面临到的大问题。在我们学习马术时没有条件出去训练,也没有那么好的马,各种马都要尝试,所以更重视马匹的调教。现在回头看走过的路,其实骑马的过程就是调马的过程,这样才能有自己的东西,骑手的水平也同时练就出来了。我们需要通过在国内外学习技术、吸收经验,再加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马术运动系统,才有说服力,不能什么都跟着国外走。

------------------------------------------------------------------------------------------

峦树:马强则国强

1969 年出生,山东人,20 世纪90 年代初曾红极一时的黑豹乐队第二任主唱,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歌手。1994 年,峦树开始认真学习马术,之后他入资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自费聘请外教、出国买马、出国培训,于1997 年与队友以私人俱乐部的身份代替北京队出战,夺得了第八届全运会马术障碍赛的团体冠军。此后,他又重新回到乐坛,成为一位音乐制作人。尽管他是业余骑手,尽管冠军已成为历史,但他的成绩已经镌刻在了中国马术的里程碑上。

我从小就喜欢马,10 岁左右,我在青岛中山公园见过国家现代五项队训练,每天放学我都扒着墙头在那儿看,觉得马很漂亮,骑手很威风。我真正接触马术运动是1988 年在石景山的一个小马场。那段时间,在黑豹乐队演出之余,我每天都去,也把乐队的朋友带过去,骑马,开篝火晚会,我就是喜欢和马在一起的生活。

后来,我就与巴纳商量参与投资了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1988 年,我在海淀体育场第一次观看全国锦标赛,当时就迷上了场地障碍,还认识了内蒙古队、新疆队的骑手,跟他们学习马术。1993 年,新疆队参加完第七届全运会之后就留在了石景山俱乐部训练,我也借此机会跟他们学习;1994 年,我们第一次以私人俱乐部的名义参加了全国马术锦标赛的障碍比赛,并且开创了由马主为运动员提供参赛马匹的先河。1995 年,我们又是第一个从国外进口专业马的私人团体。我把做音乐赚的大部分钱花在马身上,请教练、买马、养马、训练,受到老天的眷顾,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以私人俱乐部的身份代表北京队出战,夺得了第八届全运会马术障碍赛的团体冠军。

我特别坚信一个道理——世界上先进而强大的国家,它们的马都很好,马文化都非常扎实。不仅是欧洲,亚洲也是一样,日本、韩国、阿联酋、科威特、沙特,这些国家均在亚运会展现风采,让世界刮目相看。更不用说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大部分国家,他们的马文化特别有沉淀感。马术不是小众的富人项目,相反,马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和实力。马改变了人类的进程,从耕作、交通、战争、娱乐,没有马怎么会有人类的今天呢?所以,在文化面前人们应该是很单纯的。

我们虽然说是真正在马背上的民族,也有过在历史上取得革命性的变革成果,比如马镫、马蹄铁等,但那些都是属于祖宗们的资本。现代,我们在传承与革新的地方少得可怜。中国参加了奥运会还是因为主场便利,但是第29 届奥运会并没有出现中国骑手的身影。虽然有人为此努力过,但是在全民体制下,国家应该多做些工作,不然弯路会越走越远。当然,民间的力量不可小觑,顶级骑手的坐骑都是和马主、赞助商合作的,这符合国际的惯例。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马术运动都是在自己摸索,没有建立起来一个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赛事少,兽医水平、马匹的饲养、训练、繁育和检疫与国际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每年从国外进口上千匹马,该如何让它们保持运动能力、青少年的培养、兽医的培训、运动员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主管部门的有效引导。以往参加障碍、舞步比赛的都是熟面孔,可喜的是这几年有一些家境好、有天赋的小骑手们不断涌现,他们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希望年轻一代骑手和新加入的马主,能对这项运动的正确理解有所传承,让它慢慢形成一个系统。

黄祖平说:

峦树是我半个教练,当时我到石景山马术俱乐部的时候,他已经骑到全国比赛的水平了。他与我分享了很多秘诀。峦树有一个笔记本,就是他每天训练的笔记,可能我是唯一看过他骑马心得的人。他让我看,让我从里面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在,我教学都会让学员写笔记,不然第二天就不让上马。骑术是感觉艺术,这种感觉一旦有了,水平就上去了,没有感觉的苦练收效甚微。自己领悟会很慢,但如果有人把这种感觉告诉你,进步就快了。

12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