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专题 查看内容

30 年马术大事记 : 第二个10年 1992-2002----事件实录

2013-1-1 13:53|来自: 《马术》2012年12月刊

摘要: 一个俱乐部的传奇讲述/黄祖平、张可、巴纳在众多的老故事里,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是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它的创立,它的热闹,它的精彩,一直到后来它的淡出,就像一个舞台,剧目精彩情节起伏,最后曲终人散, ...


一个俱乐部的传奇
讲述/黄祖平、张可、巴纳

在众多的老故事里,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是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它的创立,它的热闹,它的精彩,一直到后来它的淡出,就像一个舞台,剧目精彩情节起伏,最后曲终人散,徒留给后人无限的传说。石景山马术俱乐部最初是在旧址的山下,张春明圈了一小块地,养了几匹马。没过多久,他觉得这个项目不如其他生意赚钱,便将俱乐部转让给了巴纳。巴纳1986 年从额尔古纳河边来到北京,在稻香湖马场工作,后来认识了张春明,得知想转让马场的消息后,因职业和爱好都离不开马,便将马场接下。正巧在这里骑马的峦树也有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1989 年,石景山乡村马术俱乐部开始了它的历程。

俱乐部从山脚下搬到了山上,那是一块巴纳和峦树在山头上用推土机推出来的地方,并盖起了马房和宿舍。但山上条件差物资短缺,冬天没有取暖,夏天没有制冷。1992 年从民航辞职来到石景山马术俱乐部当马工的张可说他有一年冬天曾经在这里吃了3 个月的水煮白菜。但是身在其中的人们都很快乐。之后张叶宁也加入投资。

黄祖平、韩小京、韩东华作为石景山俱乐部为数不多的会员,同三位经营者请来的原内蒙古队骑手哈达铁,加上马工张可,一起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民间马术队,哈达铁负责马术训练,将当时实力颇为雄厚的内蒙古马术队的技能传授于此;巴纳几人负责筹措资金,其余的人埋头训练。

石景山马术俱乐部之所以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个传播现代竞技术运动的俱乐部,是因为它当年蕴养了许多直到现在还颇负盛名的教练和骑手,说它是中国马术运动的发源地也不为过。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后,新疆队以石景山俱乐部为基地驻扎下来,带给队员们又一次新技术的冲击,这一次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紧接着,这里凝聚了一批包括沈清洲、多力坤在内的技术力量,和众多爱好者组成的群众力量。

1994 年,石景山俱乐部以民间俱乐部的身份参加全国锦标赛,中国马协批复的信函被镶在镜框里挂在俱乐部墙上很多年。1997 年是真正要记入中国马术历史的一年。这一年的第八届全运会上,在新疆队多年的“陪练”下,在去澳洲学习技术、购买马匹之后,一直在骑马的教练和骑手组成了中国第一支非全部专业骑手的马术队,代表北京队取得了第八届全运会的团体冠军。以“第一个石景山俱乐部的会员”为自豪的黄祖平这样评价:“当时难以想象一个民间马术队可以在众多专业队中胜出,这样的成绩在历史上是很超前的。它启发了一个方向——马术运动肯定要回归它的本质,回归到社会中来。这件事也让我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项运动中取得成绩;它也给中国体育运动的改革树立了一个标志,指出了一个方向。”

黄祖平这样比喻:“用中国革命来比喻,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内蒙古马术队就像是井冈山;与之相比,石景山马术俱乐部就相当于是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培育了大量的‘革命干部’。石景山马术俱乐部凝聚了技术力量,培育了技术人才,还培育了现在北京马术运动的主体架构。比如,天星俱乐部的主力结构王蔷、史琪、袁茂升、张可等,他们都是从石景山俱乐部出来的;沈青洲从石景山出来后建立了燕龙马术俱乐部;任亚克从石景山出来后建立了亚瑟园马术俱乐部。”

1997 年全运会之后,石景山俱乐部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继续发扬壮大,反而陷入了危机,没有两年的工夫,便归于沉寂。它之所以消失,第一是离开了马主基础,没有足够的马主和群众运动支撑它的存在;第二,没有得到国家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黄祖平说:“石景山马术俱乐部的模式太超前了,如果今天在全国有任何一个省市有一个像石景山这样的俱乐部,政府都会花重金支持的。”

很多人回忆石景山俱乐部,都因为曾经纯粹的快乐,那个时候没有利益纷扰,无拘无束,每个人都沉浸在追求技术的喜悦中,这是无法模仿,也无法复制的。三位讲述者都表达了同一种感情:想起当年,只想感谢,但感谢的名单又太长,这些人不会随着岁月流逝淡忘,他们会一直留在回忆里。

-----------------------------------------------------------------------------------------

首都记者马术队的变迁
文/李刚

首都记者马术队“成立”于1995 年。1993 年,北京顺义马坡乡建起了一座赛马场——北京乡村赛马场。赛马场每周六、日举办“有奖竞猜赛马”。平时,马场接待游客和爱好者骑马。当时就职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李苏是这些爱好者中最执着的一个,每个周末他都出现在看台上,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到马场骑马。由于李苏的执着和他对马的衷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首都记者马术队”的队长。

北京乡村赛马场周末的比赛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这其中不乏媒体记者。这些记者中后来有很多人加入了骑马的行列。当时主持赛马场工作的胡经理和教练孙平安非常重视媒体对马场的宣传,为这些平日来骑马的记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1995年,在李苏的倡议下组建了“首都记者马术队”。大家推举李苏为队长、央视主持人蔡猛和金融报社李刚为副队长。这三个人当时的年龄是37、8 岁,其他队员的年龄大都在30 岁左右。主要队员有:江川、马达、许辉、赵彤杰、陈彤、王磊、张杰、李东、张忠、何东、武铁、韩波等;其中陈彤是队员中唯一的女性。马场的教练孙平安担任记者队的教练。孙平安原是内蒙古马术队教练,他曾与哈达铁教练一起在德国接受过马术场地障碍的专业训练。1996 年,记者队每人在马场拥有了一匹自己的马(内蒙三河马)。

记者队成立后除每周固定时间训练外,还承担起马场赛事的宣传、重大赛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1995 年10 月上旬由孙平安教练带队,记者队到四川温江赛马场,与当地职业骑手进行了比赛,取得了好成绩。1996年11月11日记者队到广州参加“中国杯速度赛马公开赛”,江川、张杰、李苏、马达四人参加了预赛。马达和张杰进入了3000 米决赛。记者队在这次公开赛上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勇于拼搏奖”。记者队的队员能参加全国性速度赛马大赛,与职业骑手同场竞技,表明了他们通过两年的刻苦训练,其骑术已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1998 年11 月,记者队张杰、江川第二次参加了在广州赛马场举行的“中国速度赛马公开赛”纯血马组的比赛。

1996 年起,乡村赛马场开始与新加坡一家地产商合作。开始,记者队单纯地以为马场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很快发现,新加坡商人的用意不在马场,而在于房地产开发。合作双方不断出现各种矛盾,记者队被夹在两者之间,十分尴尬。

1997 年上半年,孙平安教练离开马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队虽仍在马场训练,但已考虑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同时部分队员已开始师从哈达铁教练,到石景山乡村俱乐部学习正规马术。1997 年5 月2 日,李苏、江川、许辉、马达第一次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了“青年队”障碍赛,这是记者队师从哈达铁教练改练马术后第一次在障碍场地公开参赛,而且成绩不错。1998 年5 月24 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马术障碍赛业余组的比赛中,李苏获得冠军,马达为亚军。

接下来记者队全力寻求自己的“领地”。他们跑遍北京郊区,最后选择了大兴永定河边,一家绿树环绕的“森林骑士俱乐部”。从看上这个地方到离开,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在还没有与对方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记者队已部分向俱乐部投入了资金,并将从呼伦贝尔盟购买的两车草运到了俱乐部。但记者毕竟不是商人,最后谈判破裂,弄得颗粒无收。

1997 年后记者队往来于石景山俱乐部、西坞俱乐部、体育大学和乡村赛马场之间,同时他们从单纯地宣传乡村赛马场转向了对全国马术运动的宣传,并利用各自的资源广开宣传渠道,为前期中国马术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贡献。

1996 年,在蔡猛的推动下,武铁在当时的北京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与马有关的栏目“车马俱乐部”,后因经费问题于1997 年9 月停播,1998 年开始,李东和马达又坚持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做了两年。这个栏目曾是当时马术界宣传马术运动最重要的窗口。1999 年1 月,在香港商人郑榕彬先生赞助下,由李刚任主编,陈彤和韩波参与创办了《马》杂志。杂志出版了两期,后因资金问题停刊。同时在这一年,由于蔡猛的努力,在央视“假日体育”节目中争取到一个15 分钟的节目——《与马同行》。这个节目由当时在央视体育部工作的郞红主持,蔡猛、李苏、武铁和李刚参与的宣传中国马术运动的专题节目。记者队对马术运动的执着和对这项运动在宣传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中国马协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1997 年1 月,时任中国马协主席、内蒙古体委主任的贺希格图邀请记者队全员到内蒙古参观访问。1997 年12 月,香港赛马会邀请记者队赴香港观摩“国际赛马大会”。12 日,李苏和哈达铁教练代表记者队参加了这次盛会。1998 年蔡猛、李苏、李刚被中国马术协会聘为“中国马协宣传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对中国马术运动的宣传责任。1998 年4 月25 日李苏和哈达铁教练做为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随时任中国马术协会主席屠铭德赴香港参加“国际马联大会”并记录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活动。这次活动5 月10 日在中央台播出。

17 年过去了,如今记者马术队三位队长:李苏、蔡猛、李刚都已年过55岁,他们仍活跃在北京的马圈里。记者队所有队员都已超过45 岁,他们相继成家立业,好多人走上了行业领导岗位,虽仍关心着马术运动的发展,但大多数人基本离开了马圈。

记者队见证、参与并记录了中国马术运动初期发展的全过程。他们的功绩应被记录在中国马术运动的历史上。

----------------------------------------------------------------------------------------

“澳门赛马会杯”大奖赛
讲述/成庆

1997年举办的“澳门赛马会杯”大奖赛在当年是国内一项重要的比赛。比赛的形式是各个骑手在所在队的各省市参赛,马协有一个裁判组,包括了当时的一些有名望的裁判,如刘凤林、王绍松等,他们在各省市之间穿梭,到各个比赛现场执裁、统计成绩,当时主要是五个城市的选手参赛,分别是上海、广东、新疆、北京和呼和浩特。地方赛事的成绩出来后,根据罚分和时间确定了成绩,将所有选手大排序,然后通知前8 名选手到北京参加决赛。

那个时候国内马匹的运输非常困难,国家五项队提供了6 匹退役马匹,石景山俱乐部提供了5 匹参赛马作为决赛用马。选手们则根据抽签的办法,各自抽到一匹马,进行所有选手和马匹的车轮战。这次比赛持续了8 轮,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根据总成绩确定冠军为加纳古丽,多力坤获得亚军,张河第三名,张可第四名,孙广亮第五名,哈达铁第六名。新疆、内蒙古、北京队的实力在当年的众多马术队中名列前茅。

这次的比赛没有国际惯例中的争时赛,主要就是考察骑手与各马匹之间的快速磨合,检验和提高人的技能水平。

-----------------------------------------------------------------------------------------

新疆队与西藏队的成长与发展
讲述/吉恩思、措东

1983 年,新疆开始成立马术队,共招收了20 多名学员。 从5 月起,时任内蒙古马术队总教练张汉文开始给他们做培训。1983 年10 月,新疆队参加了在内蒙古举办的全国第一个障碍赛“五单位马术邀请赛”。五单位包括:新疆、新疆军区、甘肃、内蒙古和山东马术队。一共有12匹马、24 个骑手参赛。

1984 年,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了全国锦标赛,因队伍年轻,成绩并不好。同一年,新疆队开始使用、调教伊犁马跳障碍。1987 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第一次设立了马术项目,但新疆队从队员到马匹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没有获得奖牌。

1991 年,新疆队开创了马术队出国学习的先河,由李立宗领队率领去吉尔吉斯斯坦学习训练,这是当时国内第一个出国学习训练的马术队,骑手们都说这是第一次真正认识了马术运动,从马匹到技术动作以及国外的马术知识。此外还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了10 匹马,当时适逢苏联解体,马匹价格低廉。这10 匹马对于新疆队和当时的中国马术运动来说,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有力的推动。当时,所有马术队骑的马都是国产马,只有新疆队骑的是进口马。队员们在国外刻苦学习了近两年,连吉尔吉斯斯坦的教练也夸他们进步很快。

1993年的第七届全运会上,队员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包揽了全运会障碍、盛装舞步的团体、个人4 枚金牌。原中国马协秘书长成庆在谈到这次国外的封闭训练时也说:“新疆从吉尔吉斯斯坦回来后,带回来很多新的马匹和技术。中国马术的同仁的观念有了转变。”

到1997 年在上海开第八届全运会的时候,包括新疆、广东、内蒙古、北京等马术队都有了进口运动马。北京队在这次运动会上取得了障碍团体冠军,内蒙古队的孟克获得个人冠军,新疆队获得团体第三。

为了准备第九届全运会,2000 年时新疆队又赴俄罗斯训练,这次新疆队在九运会上收获了团体第二名的成绩,老将吉恩思获得了个人冠军;之后的比赛,新疆队的实力渐渐落后于内地的马术队。老将吉恩思也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之后退役了,他很遗憾,“关键是没有好马,就相当于打仗没有武器,其他队友也都有在30、40 岁退役。现在新疆队有8 个骑手,新队员很少,年轻的队员也很少有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马的质量不够,22 岁年轻运动员,骑的还是我九运会获得冠军的那匹22 岁的马,而且今年还在参加比赛,甚至计划参加2013 年的全运会比赛。”新疆队要想继续发展,并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很多努力和支持。

西藏队成立要追溯到当年的班禅大师对马术运动的关注,成立时间略晚于新疆队,经历更为波折。现在仍然留在西藏队、从运动员改任教练的措东说起当年的成长时,仍然唏嘘:“西藏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支队伍的艰难,那个时候西藏没有通火车,马匹进出都要坐汽车到格尔木再转火车运到内地。打一场内地的比赛,马匹要经受很大的考验。”他还记得当年坐火车运送马匹回家,队员们必须要跟马一起呆在货运车厢里。马匹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食水,焦躁不安。

当时西藏队没有教练,是班禅大师帮助找到了内蒙古骑兵队的白岐山,之后又请来内蒙古队的张汉文教练。那时队员们都在内蒙古马术队的院子里训练。这一拨选拔上来的队员通过考核最后留在西藏队竞技项目中的,只有旦增和措东,和其他老队员一起在张教练的带领下备战1987 年的全运会。

之后的两年里西藏队比较沉寂,1990 年时,西藏队新招了一批包括现在的骑手宇宏在内的新学员,回到位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队训练基地训练。1991 年底,西藏马术队落脚在北京体育学院,这一待就是近12 年;2003年,马术队搬到顺义一家马场;2004 年又搬家到位于燕郊的燕龙马场。

已经成为教练兼领队的措东十分感慨,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训练场所,比赛成绩肯定受影响,他在积极为西藏队筹划未来,包括训练场地、马匹、队员的住房、福利等。长期在外训练,每年只能回家一个月的生活让队员们对家人充满了歉意。宇宏的妻子在拉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无法来北京一起发展。常年的两地分居让他满怀愧疚,而更多的队员,则承担了夫妻分离的命运,这一切,都是源于这些爱马术的人。2012 年,西藏队赴法国学习,并引进了一批质量不错的运动马,他们期待那个许久未能拿到的全运会冠军。

-----------------------------------------------------------------------------------------

中国第一个综合性马博物馆
文/蔡猛

2002 年是中国的马年,自1982 年中国加入国际马联开始,中国马坛20 年的积淀终于开始了大爆发。养马、骑马人数剧增,大大小小的比赛数量也成倍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马文化博物馆诞生了。作为当时我国第22 家“中国”字头的博物馆,以填补我国博物馆空白为理由,得到了国家文物部门特殊批准。十几年来,中国马文化博物馆共接待了近二十万人,其中,几乎所有中国和国际马界的朋友都到过这里。

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以5000 年历史为线索,按世界三大马文化(草原游牧、欧洲贵族、西部牛仔)实景展区布局,寓教于乐,尤其注重我国青少年的马文化教育。在展馆里,欧洲、美洲及中国的马文化历史都有涉猎,另外还设立了各位现代知名画家挥毫泼墨创作的各种马画区域,马的摄影作品区以及专门讲解马文化历史的文字展板区。

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任何事业都不会走远。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及马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马术运动、马产业发展必将走向世界前列。为此,中国马文化博物馆也注定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是世界马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建成中国第一所马文化博物馆,主要是为了以马之精神弘扬国民之士气,更是为了呼唤国民对于马及马术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