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专题 查看内容

浓情马都

2013-3-1 13:51|来自: 《马术》2013年2月刊

摘要: 在广袤丰腴的内蒙古大地上,有着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众多的族人,世代繁衍生息在草原,在马背上沉醉于那份悠然怡情的生活。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关于马的灵性。 ...


在广袤丰腴的内蒙古大地上,有着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众多的族人,世代繁衍生息在草原,在马背上沉醉于那份悠然怡情的生活。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关于马的灵性。于是,矫健的蒙古马登上了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舞台,续写着一幕幕少数民族的马文化传奇。

孕育·成就精良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古老的马品种之一,与新疆伊犁马为世界马种的两大阵营,颇负盛名。自古以游牧狩猎为生的蒙古人,在长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和驯化经验,使蒙古马的品种愈发精良。而在蒙古高原的不同地区,蒙古马的品种亦有区分。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有著名的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马、皇家马的后代上都河马;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白岔铁蹄马;在鄂尔多斯高原有善走沙漠、清秀机敏的乌审马;其中,以乌珠穆沁马和上都河马为蒙古马的代表品种。

蒙古马性格温顺、体质健壮、胸廓身长、被毛浓厚。它们强壮,不畏寒,不择食,奔跑速度快,耐力久,远行出征,途中无需喂饮,适宜作战行军,在古代战争中屡建功勋,可谓极耐劳苦。《黑鞑事略》中记载:“因其马养之得法,骑数百里,自然尤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寻常正行路时,并不许其吃水草,盖辛苦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参战后,就放回牧场,叫它饱食青草”。蒙古马黑、白、栗色均有,除乌珠穆沁马外,以灰白色为多,—般自两岁起即可骑乘,四岁即可劳役,五六岁发育完全。成吉思汗在垂训中曾说:“马喂肥时能疾驰,肥瘦适中或瘦时也能疾驰,才可称为良马。不能在这三种状态下疾驰的马,不能称为良马”。因此,在内蒙古,不论官方或民间,都十分注重对马的管理、饲养和驯化,给予它们精心的爱护。

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都有过发达的养马业。同样,内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抓膘。蒙古人常说:“马不食夜草不肥”。马爱清洁,喜欢饮用河里流动的水。有经验的牧马人常将马赶到河边,以方便其洗浴、饮水。草原上有“旱羊、水马、风骆驼”之说。马食用大量的草,需用水助消化。马在夏季爱奔跑活动,出汗多,如不勤为马饮水,马就不爱食草。因此,宁少喂一把草,不可缺一口水。

蒙古人与马相伴一生,无论童叟均以马代步。他们熟识马性,采用粗放牧马的方式,将马群放归大自然,自由自在地觅食、繁殖。半野生生存状态的蒙古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 度的严寒。在蒙古人的心中,马不只是上天独赋予他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有助于民族强大的挚友。

交融·民俗的传承

蒙古人一直宣称“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动物”。蒙古马性烈、彪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主人如果受伤、醉酒,只要主人伏在马背上,它就会十分温顺地驮着主人将他送回家;在赛场上,它会按照主人的意愿拼死向终点奔跑,为了主人的荣誉,它会拼尽最后的气力,宁愿倒地绝命也不会半途放弃比赛。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体、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近年来,蒙古人以马为主题的赞美诗、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音乐、美术、雕塑等作品数之不尽,在创新的同时仍将传统的民俗沿袭了下来。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成为蒙古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马头琴因雕饰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其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体现了蒙古的草原风格。蒙古人关于马的传说,不仅仅止步于马头琴。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养着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马“温都根查干”和两匹成吉思汗的白骏马,每年阴历3 月21 日,国内外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成陵祭祀神马。这个仪式在忽必烈时便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一直传承到现在。为了这匹神马,20 年前,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人找遍了鄂尔多斯全盟七旗,在盛产名马的乌审旗,看到一匹一身雪白、四蹄纯黑、眼睛又黑又亮的儿马。儿马看到来访的达尔扈特人,又刨前蹄又嘶鸣。达尔扈特人上前拜见马的主人,问询马的情况。主人说,这匹马是阴历3 月21 日出生,马诞生时门前的湖面上升起了一道彩虹。达尔扈特人听后立即上前参拜神马,认定这就是苦苦寻觅的“温都根查干”了。

如今,蒙古马无论在都市还是在牧区,都逐渐失去了生产生活、骑驭的作用,蒙古马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然而,蒙古马与蒙古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有蒙古人的地方,蒙古马是不会绝迹的。

寓情·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对马的博大情怀,在传统节日中仍可见一斑。“那达慕”为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亦指丰收的喜悦之情。作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的盛大集会,于每年的夏、秋两季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建白色蒙古包。

“那达慕”古老神圣,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 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在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并延续至今。而其中的赛马是蒙古人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不衰,可谓是重头戏。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喜庆节日,爱马和善骑的蒙古牧民便举行赛马比赛,使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赛马可以熏陶骑手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的品质,还要求骑手具备娴熟的马上功夫、健壮的体格和驾驭能力。同夏季那达慕一样受欢迎,每届冬季那达慕,游客与牧民们都会一起分享冰雪盛宴,品味民族风情,丝毫不畏严寒的侵袭。作为那达慕中最为振奋人心并富有刺激性的项目,赛马分走马、跑马两种。走马,主要比赛马走得快、稳、美;跑马,考验马的速度耐力,赛程一般为20、30、40 公里,先达终点者为胜,且只有个人赛,为一次性决赛。参赛者自愿报名参加,男女老少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是本地区的牧民参加,也会邀请邻近地区的骑手,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的参赛者。赛马比赛按参赛马的年龄分几个档次来决定赛程,如成年马赛程为25-30 公里,5岁马为20 公里,4 岁马为18 公里等。赛场是未经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绕跑。比赛时,骑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束彩色的飘带,足蹬皮马靴(为减轻马的负重,也有不穿马靴,不备马鞍的)。参赛的马匹也会在比赛前几天得到细心的调养,减少喂草、饮水的次数,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种彩色布条等。

骑手准备就绪后,一般是在起点处排成一行,裁判员挥动旗帜(或鸣枪)发令,霎时,骑手们蜂拥而出,跃马扬鞭,奋力争先,匹匹骏马奋蹄奔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呼声阵阵,高潮迭起,趣味盎然。比赛结束后举行颁奖仪式,授称号,唱马赞,奖赏名列第一至第十名的快马。取得名次的马匹,在那达慕闭幕会上集中在主席台前依次排好,由民族歌手高声朗诵赞马诗。赞马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描述马匹的雄俊姿态,介绍调教者和骑手名次,良马产地,形容在赛跑过程中的种种特点等。在得第一名的马头及马身上,洒奶酒或鲜奶以示庆贺。伴奏的乐曲是根据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将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使乐曲既能烘托出欢快奔腾的场景,又使聆听者置身抒情的歌唱景象;拨奏和连奏的技巧运用,使乐曲愈发增添几分生动活泼。

期待更多关乎马文化及马产业的盛会汇聚中华大地,以包容的华夏文明为根基,进而将中国马文化的精神传递,绵延不绝。

文/肖男 图/老王哥、马东升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