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看点/视野 查看内容

马上传递

2022-6-2 16:42|来自: 《马术》2015年12月刊

摘要: 从古代始,马与人类就有着亲密的接触,作用渐显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军事争战,如此等等,以及容易被忽略的通信。现代社会,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便掌握了主动。古人也知其道理,突出表现在战争中,由人改为用 ...


从古代始,马与人类就有着亲密的接触,作用渐显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军事争战,如此等等,以及容易被忽略的通信。现代社会,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便掌握了主动。古人也知其道理,突出表现在战争中,由人改为用马传递,快捷许多。马也是动物,要完成数百里,甚至更远距离的传送,保持信息高速度,有体力极限。于是,人们想出了中途换马,驿站也由此产生。

古人说,步递曰邮,马递曰驿。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驿站的雏形,至唐代已有发展,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正是运用了马上传递的方式,迅速完成了自岭南至长安上千公里的传送,保持了荔枝的新鲜。

宋代时驿站初具规模,那时把边境地区的驿站称为边铺。元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靠着战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驿站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得到普遍推广和完善。急于传递的重要内容如皇帝的圣旨和紧急军务,“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又产生专门递转“玺书”的驿站,称为急递铺,元人也称为铺马圣旨。如皇帝曾给各地行省下诏,均要设立铺马圣旨,包括扬州、鄂州、泉州、隆兴、占城、安西、四川、西夏、甘州等等,并且日益扩大,在全国逐步形成网络体系。这种驿站,也被称为站赤。马的速度快,是驿站的主角,传递紧急信息,同时还配备有相应的牛、车、船交通工具及役户等作为辅助。

传递信息的使者,一路骑马,很是辛苦,国家不断出台了相关规定,《元史》记载:使者官员在驿站换马处,每日支肉一斤、面一斤、米一升、酒一瓶。后来又有调整,使者官员在驿站换马处,正使臣支粥食、解渴酒,随从人员支粥。如果在驿站住宿也有规定,官员白米一升、面一斤、酒一升、油盐杂支钞一十文。如果是冬季,每天支炭五斤,十月一日开始,至正月三十日终止。随从人员,白米一升、面一斤。规定具体明确,保障了使者一行到达各地驿站的待遇,否则,马背颠簸,风餐露宿,信息将会受到影响。

至明代,农耕民族也充分认知了马的作用。那时与北方的战事仍频,驿站的功能进一步发挥。洪武元年(1368)便有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规定充分考虑到了马的体力,以保持传递速度的最大化。因此,一般 10 里,最多不过 20 里要设一驿站。驿站的交通设备更为完善,同时还有地区差别,每个驿站约设马 80 匹、60 匹、30 匹不等。处在紧要时期,战争前沿或交通要道,驿站还要多加配备。

北京自元代定为大都,全国上下便与大都之间形成重要通道。元代皇帝每年巡行,必经此路,可以称为元代最重要的国道,其间驿站众多,规格超过其他道路。明代也如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北平至开平一线设置了榆河驿、居庸驿、榆林驿等 13 座驿站。驿站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发展。京城向北,古道仅几条,榆林驿便是大都至上都的必经之地。《元史·站赤》中记载了全国各省的驿站体系,其中只点出了京城之北的延庆榆林驿站之名,重要性不言而喻。据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榆林驿有马 120 匹、驴 60 匹,走递甲卒 421 名。到了清代,长城作用有所下降,榆林驿也依然是大的驿站,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共有马 94 匹、马夫 97 名,每年支出白银 511 两、豆 1209.6 石、麸 345.6 石、工食银 1400 两、每月支米 248 石。由此算来,每天在榆林驿吃饭的就有上千人。这些数字反映了当时榆林驿过往的车马之多。

榆林驿是座古城堡,残存着旧城墙。榆林堡村内随处还能看到废弃的磨盘石碾石臼,有的半埋在土里,有的堆放在墙根儿。西门内,地上平铺着 32 块磨盘,为城堡内一景。有人说,这么多磨盘放在一起,是青龙白虎,为城堡镇物。相传明末李自成骑着战马,夺取京城,途中曾攻打过榆林堡,正准备穿城而过,见到地上磨盘,认为踩在上面不吉利,于是绕城而行。传说无据可考,而磨盘确实为废弃实物。想把磨盘用废,犹如铁杵磨针,即使磨平,还可錾出沟纹再用,能反复三四次。一盘磨要磨出多少粮食才能废弃,可以想像出,当年驿站马来人往的繁忙。若遇战事紧迫,军情繁急,瞬息万变,往返的驿使还要增多。人马随时待命,火急而来,飞驰而去,马蹄声碎,一路扬尘;磨盘飞转,日夜不停,至使坚硬的石头磨平,诉说着信息的紧要,那是马的时代。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