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时评/专栏 查看内容

成人与马术之二

2011-7-5 15:16|来自: 《马术》2009年6月刊

摘要: 一、成人初学者的技术定型和身体训练成人习马最安全、最长久的选择是古典式马术。它的基础是马场马术,发展方向是跳栏(超越障碍)和盛装舞步等。它有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骑手的安全;它的练法好比中 ...


一、成人初学者的技术定型和身体训练

成人习马最安全、最长久的选择是古典式马术。它的基础是马场马术,发展方向是跳栏(超越障碍)和盛装舞步等。它有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骑手的安全;它的练法好比中国内家功夫,愈练愈强。在很多国际大赛上,六十多岁骑手照常可以参与竞技。

但是,即使在德国,目前也还没有针对成人习马的系统训练方法。训练中,国内、国外教练都是走以马背为主的传统路线。大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客观要素:成人的身体、平衡和十几岁的孩子完全不能相比,成人在马背上的感悟效率连孩子们一半也不到。这就造成许多国内成人习马者坚持不到“骑术由艰苦阶段向快乐阶段的转折点”就放弃了,即使那些执著坚持着的成人习马者也不能明确自己“何时达到骑术快乐的彼岸”。

有没有一条适合成人学习骑术的道路呢?如何能让成人尽快度过那个痛苦阶段、进入享受?这无疑都会影响到能否有更多的成人进人马术运动。

在千千万万的德国骑手身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骑手们年轻时候的技术定型(这是个复杂的概念,初学者可以先简单理解为骑坐和感觉)几乎决定了他的将来。比如在年轻时技术定型比较粗糙的骑手,总会带着粗糙的东西成长,他们几乎不会进入顶级骑手的行列;相反,凡是技术定型最靠近正确、理想的年轻骑手,随着年龄增长、功力的提高,很可能就进入了顶级骑手的行列。这些年来,我在熟识的几位优秀年轻骑手身上实际验证了这一点。分析上面这个现象,骑手们的共同点是都曾年轻,甚至都同样勤奋,分水岭就是在技术定型上。所以,成人从开始上马就应当注意一件事:正确的技术定型,这是成人习马的纲领。当然技术定型依赖有其它条件:马、教练……等等因素。篇幅有限,这里只讲我们在自身范围内能干什么,特别是针对成人没有足够的时间、甚至没有足够的马的情况下,怎样高效率的学习和进步。

如果现在我教成人,我会这样来做:在初学者有了几百个鞍时的初步马感后.重点转入技术定型。技术定型的实现和准确率,取决于骑坐功夫,骑坐依靠身体来完成,而身体挡住了大多数成人初学者的进步。

“你所有的这部分,必须要练得强大,如果象马尔科和我这样强大,你就能用手指骑马了。”鲁德格面对着我,两只大手在腰胯前后左右转着比划着,最后两手重重地拍在自己的大腿上。他说的这部分,套用武术的概念,就是指人的下盘。由腰胯、臀、大腿、膝盖、小腿、直到脚跟这样一个整体。下盘是成人身体强化训练的主攻方向。这个“盘”字,意思很形象。骑在马上,人是龙,(虎踞)龙盘,盘住马。

介绍两个不需要多花钱、但要下些功夫的下盘练习方法:

1. 马步站桩。这是中国功夫的基础,练习者享百利无一害。可以肯定,中国武术对人体自身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水平,远远精于西方对人体在骑术上的应用研究,武界前辈们显然是骑马的,所以一语道出:用“马步”站桩。桩功的特点和练习方法,网上有许多好文章,成人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读那些练习者的心得体会,从中读出两个字:坚持。有了一定的桩功基础,成人的下盘会大大强化,思想意志品质根本提高,从而确实拥有“我能够在马背上控制自己的身体”的自信,有了这样的下盘和自信心就可以真正有效的做下面的练习。

2. 马上脱蹬圈程练习。屏蔽周围的干扰,最好选在室内。教练用一根调教索(穿过内方口衔,从马头顶翻过.挂在外方口衔)控制马,在鞍子前面两个小环穿一根皮条。骑手上马先持缰围绕教练做圈程,尽量虚缰,由教练用调教索控马,至快步后,将手缰拧几圈虚挂在皮条上,蹬搭起,脱蹬脱缰训练开始。初学者丢平衡时,手可以求助那根皮条,停止时再去拿缰。

马上脱蹬圈程是一个训练方式,目的是在这个圈程上让初学者找到用下盘“拿住”马的感觉、用下盘控马伸长和收缩的感觉;当下盘达到一定功夫(马和教练的质量也有保证的同时),在圈程上加地杆,并逐渐升高之,找到用下盘控马超越的感觉--这不就是练跳栏了吗。这个训练形式,包含了正确的技术定型的大部分要素。上面只讲了这个方法的模样,实际训练时根据不同目的,分别侧重使用。

欲提高马上脱蹬练习的效率,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马的质量。马的马场马术越好,骑手越有可能出效果。如果是使用一匹不懂马场马术的马,这个训练没有任何骑术上的意义。常见到教练用钝马在教人,要学员做这做那,这是浪费时间,因为教练自己上这匹马,也做不出来。

第二点:教练的功夫。通过那根调教索,初学者会感到有教练在掌控马,他的恐惧感会减少,信任感会加大,可以专注于体会那些感觉。再奢侈一步的做法:在马下先用视频、比喻、提示的手段让初学者朦胧地、想象地、大概地知道上述的那些感觉,然后教练上马,把马“揉开”,教练夸张的“演示”那些感觉带来的作用,学员“看”出来、“体味”出来某种感觉后,趁着马在那个“态势”,学员立刻上马,他可能一下子就能逮住那种感觉(这就节省了几年的时间)。

第三点:用这个方法训练,要同时使用心理训练的引导,效果才好。

一个习武者,如果没有桩功,他的招式发挥不出威力,都是“虚”的,谓之花拳绣脚。同样道理,骑手的下盘,承担着全部骑术意图的实现。骑手有了真正的下盘,才可能根本拥有控马能力。那个时候,人是用整个的下盘“箍”在马的身上,在这个下盘里面的身体各个部分有各自的和相互配合的运动,下盘“拿捏着”马,马完全从中感受到骑手的意图。所以,下盘的训练,是成人习马的首要。成人初学者容易被那些舶来的所谓先进理论吸引,花许多时间去研究各式技巧,我本人就多年深陷于此,实践证明,这是习马的误区。没有下盘,一切技法都是纸上谈兵。有志于骑术的初学者,要以最大的定力坚持于勤奋和付出,这既是实践马术的实质,也是对自己骑术生命的尊重。

二、成人爱好者的思维训练

在德国的无数场比赛中看到那么多的骑手有那么好的感觉,他们是何时、如何练出来那许多的东西。德国人对此就是一句话:“他有天分,有许多天分。”

这种天分到底是什么?成人爱好者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快的得到它?
“马知道骑手的感觉。我想怎么样,马就会去做。”凯撒在教我的第一年这样告诉我。
“所有的这一切,全属于是脑子里的事。”在我的一次训练后,马尔科郑重指着训练馆的十来匹马和骑手说,那已经是2005年的事了。在后来几年训练比赛中,他对我为数不多但认真的指教时,第一句话都是:“你刚才是怎么想的?”或者直截指出:“你刚才的脑子是那样想的…那是错的!你应该这样想!”

等我意识到这主要是个思维的方式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等我真正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尝到效果的时候,我就是痛悔那几年的宝贵时间了。哪里有什么天分?就是这个骑手想对了路子。脑子想对了,加上身体下盘配合,最终就会拥有正确的技术定型。用正确的技术定型训练,进步飞快。当然,由于有马,骑手的这种需要动脑的工作,一部分是对自己,还有很大的另一部分是对马的。第二部分是模糊学科,太过复杂、多变,所以在这一章里,我们只谈前一部分。

这里介绍两种不需要花什么钱、但要花足时间的促进技术定型的思维训练,由于文字在这类“软件”上的表达非常乏力,所以亦就是只能指个方向和方法,我们仍还求借于传统文化的帮助,用下面这段写书法的教学,对应的带出我们思维训练的第一个方法:

1. 看视频。

练书法必须临贴,临帖分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要临摹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入手就要临摹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们马术爱好者要用大量时间看视频。视频就是我们成人习马的贴。

“这个上场的骑手骑得很差,别看他。别把你的感觉弄坏了。”凯撒拉我转过身子,场地里是一位“冲冲杀杀”式骑法的职业骑手,这是2005年的事情。所以初学者切记,别看那些感觉差的人骑马,看就要看最好的。

要从最好的那些骑手里选出适合自己的来。比如我选的是埃宁,除了要学他那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感觉外,非常重要的是:他的个子比我小,就是说,他对马的实际作用点我的身体条件(理论上)也应该能达到。埃宁的视频,我抽空就看,我能背出其中一些。这对自身感觉的建立和丰富,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选帖上,初学者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盲目,一种是茫然不知所措,于是见佛就拜,见帖就临。

王羲之写《兰亭序》,就那么一把,过后他自己再写,喝了酒写,也写不出那个境界了。我们选视频,也是如此道理:既不要看太多骑手的视频,也不必看某个骑手的太多视频,选准了人,要盯住他最精彩的那么一段,反复看。

当然对于经典,不同的人有一个接受的时间早晚问题,你的眼力或者是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对于经典字帖的理解也不一样。有好多时候,原来你不喜欢的字帖,经过若干年后,你可能会感觉它好的让你爱不释手。

这些年在看埃宁的视频过程中,总是不断看出新的东西。发现新东西时,多是在自己的下盘有了提高的时候,这些新发现马上会帮助下盘的改进,而只要下盘提高点,马上就又能读出新感觉。有的时候,从业余小孩子身上也会看到刚刚发现的新感觉,那种感觉就是骑术共性的。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一生的必修课,因此我们不仅要很勤奋,还要练眼。要关注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要把微茫的东西看成显在的东西。古人说,佛观一勺水,中有四万八千虫。因此,我们要有眼力,看到帖中的经典东西,看出帖中的精彩之处。

视频训练可以帮助搞清人马的运动形式,马的、人的、两者互相的。比如初学者先集中观察马(用余光看骑手),看你模仿的骑手的那匹最代表性马的比赛全程,看这匹马的跑步、转弯、跳跃的态势,然后试着在训练中让自己的马也出那个态势;第二步再集中观察骑手(用余光看马),把自己想象着“换”到马上去,练控制、练平衡、练全程。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越来越多的感觉,累积到一定,脑子里就有了较好、较正确的技术定型,这就是视频训练的实质。

一段视频看到某种程度,读不出新东西了,我通常是邀高手来一起看,引起讨论,听他们一讲,感觉上会突破,然后在下一个高度上接着读。

除了看高手的视频,也要看自己的视频。初学者要凡骑(马)必录(像),骑的是匹马,回家边看、边“回味”,等于“空骑”了第二遍马。尤其是在马上有“感觉”的那段,反复体会,掌握固化。

看自己的视频.无论训练视频还是比赛视频,也是要看“好”的、“满意”的那段;除非和教练、高手在一起分析,初学者忌看不好的、出事故的本人视频,那里面有负面记忆。这和成人的现代生活处事方式恰好相反,所以说,马术带来美好的精神世界。

2. 思维训练的第二个方法——想象

想象的第一步,是把弄出来的新感觉,还原到自己身上。

比如,“小腿向后,脚跟向下”——这是所有教科书和教练强调的名句。多数成人练了几年,也做不到这一条,马跑动中有个晃闪,就会变成“小腿向前”,下盘失去了。初学者应当先从视频中读出了那种下盘“搂着”马、“镶进”马侧面的“凹槽里”的感觉后,想象着那种感觉上圈程,在那匹“真正”的马上,找到上述的感觉;下马后,尽快把自己置于静处,巩固和清晰那个感觉,然后上桩,边想象边耗桩。其实所有的耗桩时间里,都应加上想象,使下盘、思维两种训练结合在一起。感觉是一遍又一遍的想出来的,最后很清晰的那么个东西,是用脑子练出来的,这是骑术中最宝贵的东西。

想象的第二步,是把上栏、起跳、着陆、节奏、测距…等等各种感觉,具体还原到自己和相应的那匹马上。

先从单栏超越开始,每一个跑步上,人的各个部位马的各个部位整体的那个态势,细细的想,拆开了想。开始是很难的,初学者不能把那许多东西串起来,脑子根本不够用。但如果你坚持,就会很快见到效果;然后练一个一分钟的全程路线,初学者带着感觉在脑子里想象,开始是断断续续的,可能要七八分钟才串下来,但越练越连续;然后还是在桩上练,最出效果。

其实在马下想象的感觉对了(下盘的功夫也到位的同时),一上马你就会发现,马会顺着这个感觉“走”,即使马的身体一时还做不到,但非常明显他能朝着这个方向配合,有的马几次就学会了,这就从根本上脱离人马“打架”那个所谓的“训练”层次了。

利用这种“空骑”训练,又安全又出效果。我在很多年前看到过让运动员睡觉前“过电影”的训练方法,印象深的还有徐益明先生用绳子拉着跳水队员们在蹦床上“干跳”的事情。骑术训练中太多类似空间,想象训练可以变化很大,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各种思想利器,我们几乎可以直接取用,这是成人习马者的优势。海阔天空的去想吧,去组合,成人有足够的想象力。

文/黄祖平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