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时评/专栏 查看内容

我看“在赛事中成长”

2013-10-1 12:41|来自: 《马术》2013年8月刊

摘要: 有人说,中国现在的赛事太少了,马匹需要成长,骑手也需要成长,但我个人觉得,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内的赛事有的多了,有的少了。还有的不多不少正合适,不能一概而论。在赛事中成长,是沿用了欧美现代的情况,他们 ...
有人说,中国现在的赛事太少了,马匹需要成长,骑手也需要成长,但我个人觉得,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内的赛事有的多了,有的少了。还有的不多不少正合适,不能一概而论。

在赛事中成长,是沿用了欧美现代的情况,他们的情况同我们有很大区别。不同之处在于,欧美等马术运动发达的国家,有庞大的参与人群,有庞大的骑手队伍,有庞大的马匹存量;有成熟的竞技马,普通的中级马和大量的青少年骑手。在这三个层次上,促使他们必须有一个庞大的赛事体系,这个体系随之而来就必须要标准化,系统化,所以管理系统慢慢成形了。

在这样的社会依托之下,从业型的骑手和作为规律性参加比赛的消费型骑手,都可以称之为竞技骑手,这些骑手自然要参加比赛,尤其是从业型的骑手,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马匹需要训练,每个人大约会有8-10 匹马,也有的人马匹少些,如5-6 匹,这些马匹有骑手自己的,有他老板的,也有他的客户的,他需要在比赛中磨练马的水平,提高了水平后马匹的价值就出现了,然后会有需要这样马匹的人来购买。这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这些骑手和马匹是真正在比赛中成长的。

那么,我们的成长在哪里呢?我们“在赛事中成长”的观点是由这些国家成型的体系发展而得出的。但我们缺少了群众和马匹基础,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马匹,是无法练兵的。比如在德国,一个地区一个月可能会有10 场比赛。如果换做是国内,骑手需要参加10 场比赛却只有1、2 匹马,如果再有伤病需要休养,我们该如何参赛?赛事的数量不是问题,问题是开多了赛事却无法参赛。

所以,赛事的多少不是针对单一群体的。职业骑手占用从业人员的马匹,大约不会超过行业存量的5%,其他的95% 的马匹,是由马主构成的。一种是马场的大马主,更多的是投资型的,自己有的马交给骑手骑,拿到名次后升值了再卖出。这样形成一个循环。还有的马主本身自己喜欢马,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法骑马了,就提供马匹让骑手参赛,调教出马匹后还能有经济盈利。

第二类马主是消费型的,自己参赛或者让孩子去比赛。这类型的骑手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找教练和骑手。这两类马主构成了后面那庞大的95%。这种庞大的马匹和马主基础,让国外的骑手获得非常多的上场比赛的机会,和给不同的马调驯的机会,骑手和马才能在比赛中共同成长。而中国现在的马术运动,其实最缺乏的就是马主和马匹基础。

中国现在最需要行业的引导和舆论的宣传,中国现在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引进的马匹也很多,但是,很多人都将马圈养起来,没有正确的骑乘训练,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最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是青少年群体。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青少年赛事少,青少年是所有国家最重视的,没有青少年就没有这个国家的未来。对于别的专业来说,一个青少年体育明星的背后,往往跟着巨大的团队,这是纳税人的钱,但马术不是,马术运动的背后跟着的是家长们的投入。青少年马术的发展有几个方向,老哈(哈达铁)说过,要把富二代变成强二代,马术运动所需要的勇敢、坚韧、包容、理解、协作正是这些青少年所需要的。多组织青少年赛事,才是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一定要在实战中磨练,才能得到迅速提高,才能不断成长,在未来的马术发展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文/黄祖平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