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专题 查看内容

宜马宜家——桦努牧场

2022-9-6 13:27|来自: 《马术》2017年10月刊

摘要: 对于新西兰北岛来说,大部分知名马场都集中在中部地区怀卡托(Waikato)省,尤其是新西兰第四大城市汉密尔顿(Hamilton)附近,那里以丰沛的物产和发达的畜牧业闻名。其实,只要你继续往北走走,就会发现还有一片同 ...


对于新西兰北岛来说,大部分知名马场都集中在中部地区怀卡托(Waikato)省,尤其是新西兰第四大城市汉密尔顿(Hamilton)附近,那里以丰沛的物产和发达的畜牧业闻名。其实,只要你继续往北走走,就会发现还有一片同样肥沃,气候也适合马匹的繁育的土地——这个地方就是卡拉卡(Karaka)地区——它的毛利语名字尤其好记。由于卡拉卡距离经济重镇奥克兰(Auckland)很近,往返城市仅需不到90分钟,其便利的交通也成为该地区牧场商业化运作的重要优势之一。

《马术》杂志新西兰寻马之旅的第一个落脚点就在位于卡拉卡的桦努牧场(Haunui Farm)。来到新西兰的第一天和临走的几天,我们都住在牧场专为马主而建造的独栋小别墅里:房间以白色为基调,简洁明亮,厨房里各类食品、用品齐备,完全是新西兰本地中产家庭的标配。除了茶桌,书架上触手可及的关于赛马的专著和小说,比如《纯血马繁育者手册》、《马语者》,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正身处一家专业的繁育牧场之中。

桦努牧场是新西兰经营时间最长、最负声誉的牧场之一,从第一代经营者杰夫(Geoff)和佩格·奇蒂(Peg Chitty)接手父母的母马开始算起,距今已有 63 年的历史。当时的老奇蒂夫妇主要做牛羊的繁育,只是把纯血马当做爱好。直到1975年,牧场中的母马成倍数增长,奇蒂家族繁育的公马也在各大赛场上表现卓越,此时牧场的管理者已经是第二代传人罗恩·奇蒂(Ron Chitty)了,他把牧场迁到了奥克兰东南方向的惠特福德(Whitford)地区。“我父母种植了许多树,把牧场布置得风景如画,但可惜的是,惠特福德是山区。为了牧场的长远发展,我们在2010年搬到了卡拉卡地区。”牧场的现任管理者、第三代接班人马克·奇蒂(Mark Chitty)如是说。

从一个小农场发展成总面积达500英亩的大型繁育牧场,桦努牧场三代管理者历经更迭,延续着家族内部的接力。而事实上,桦努这样的“家庭牧场”在新西兰颇具代表性:在我们探访北岛各大繁育牧场的过程中,的确发现许多成功的牧场,如怀卡托、剑桥和温莎公园牧场都是历史悠久的家庭牧场。马克解释到,在新西兰有很多人都是与马一同长大,对马有很深的感情,再加上这里的自然环境优越,适宜马匹繁育和竞赛,以及在新西兰纯血马繁育比之竞赛收益更多,这些方面都是家庭牧场模式兴起和延续的重要背景。而在桦努牧场,通过与奇蒂一家的交流,也能让我们管中窥豹,见证整个新西兰繁育业的变迁……

“在新西兰的80年代,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罗恩说,那时由于减税等政策原因,很多圈外人蜂拥而来购买种公马的所有权,他们仅仅是单纯为了投资,并不能给种公马提供相对应的母马,这无疑制约了种公马的未来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种公马价格的虚高,家庭牧场被社会公司吞并,以及新西兰马匹向澳大利亚等国的流失。罗恩表示,作为家庭牧场,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要存活下来,就要坚持本心,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牧场来说,本身的投资者风险会给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仍在运营的较为小型的家庭农场都对自己应做的事保持着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繁育、培养和经营高等级纯血马。”

牧场的现任经营者马克说,过去成就父辈的新西兰繁育业和今天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区别。“现在的趋势是尝试获得更好的基因,在赛道上得以体现。”他强调,繁育牧场的任务不止是养“好马”,还要“养好”马。“回到80年代,可能我们有一匹英国达利(Darly)马作为种公马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但是放到现在来说还不够,你必须要养成一匹英国达利冠军。”因此,养育小母马,特别是良种小母马,将是反哺种公马基因的重要前提。“如果你能自己创造出种公马,你将很轻松地打败我,所以要保证种母马或者年轻母马是高质量的。”

变化不仅体现在牧场的繁育方向上,罗恩承认,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牧场管理者的思路也有所转变。“我意识到了,马克这一代人更加的‘冷酷’(ruthless)。他们会在心里打赌,如果一匹母马花费太高了,他们就不会像我们一样再继续坚持下去。”这种“冷酷”并不是一个缺点,在罗恩心中,从商业和农业角度评估纯血马是理智的行为。“你的心情不能控制头脑。”

与其说马克“冷酷”,更不如说他是个理智的实干派,这一性格从他对数字的敏感度便能看出。“从1954年开始算起,现在已经是牧场繁育的第7代种公马了。”“我们每年都有 55到60匹1岁马将会卖出,基本上其中85%的马驹会被送往新西兰纯血马拍卖行售出。” 兽医出身的马克说话坚定,语速很快,精确的数字一个个地“蹦”出来,我们差点跟不上他的“节奏”。据马克说,现在牧场中3匹种公马的数量也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我们的牧场随着种公马的数量多少而兴衰,曾经从1 匹到 6 匹之多,我们现在发现 3.3 这个数字是最合适的。”

有马克这样一位雷厉风行的管理者,但桦努牧场给人留下的感觉却是很安静、温柔的——这或许要归功于牧场主夫人萨拉(Sara)的低调持家——还记得我们到桦努牧场的第二天清晨,正当我们准备出发时,与牧场主夫人不期而遇。她穿着马靴,可以看见外套上有明显的污渍,像是刚打扫完马房里的样子。当时我并不知道她的身份,理所当然地认为她是马房里的工人,便与她攀谈。我问道,“你是马工吗?”她笑了出来,回答道,“不是的,我就是牧场的主人之一。”这是我才意识到她是夫人萨拉,连忙道歉,还好她不曾责怪我的冒犯。

我对这件事一直印象深刻,因为作为管理者,好像很少有人愿意亲自去做这种“深入一线”的工作,更何况是位女性。后来我逐渐懂得,就像整理家务一样,萨拉把打理马房当作一件最稀松平常的事,因为桦努牧场是这对最佳夫妻档的家族企业,更是他们的家庭所在,而这两者早已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作为一家成功的繁育牧场,高质量的马匹育种,细致的草坪管理,员工间的和谐关系和可观的收益,所有这些都不可或缺。但是最珍贵的,维系一切的源泉,应该就是属于家族牧场特有的信任与温情吧。

文/尹天姿 图/孙青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