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马术课 查看内容

马匹调教理论六大要素之联系

2022-10-13 14:58|来自: 《马术》2018年6月刊

摘要: 当马匹接受口衔并服从骑手的缰绳、下颚放松、项部柔软,并且圆润地拱起其颈项时,即处于“受衔”(on the bit)状态。此时,骑手无论在行进中或停止时,都能感觉到其双手和马嘴之间有一种轻微但安静的联系(contact ...


当马匹接受口衔并服从骑手的缰绳、下颚放松、项部柔软,并且圆润地拱起其颈项时,即处于“受衔”(on the bit)状态。此时,骑手无论在行进中或停止时,都能感觉到其双手和马嘴之间有一种轻微但安静的联系(contact)。

“受衔”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意义。在生理上,当马匹在真正意义上受衔时,其后肢踏深,整个身体柔软放松,使得来自后肢的动力充分透过弹性的背部和拱起的颈部,经由缰绳传导至骑手手中。此时的马具有活力、动力和弹性,且全身线条呈优美的圆弧形。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骑手身上,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因而能够迅速反应骑手所给予的辅助指令。

联系虽然表现为手缰和马嘴的良好接触,但却永远无法单凭手缰的操作来达成。骑手首先应以腿和骑坐对马匹做有效的推进,然后才以缰绳作为骑坐和腿扶助的辅助。骑手正确的扶助可以让马保持韵律、放松且后肢深踏前行,并在此过程中把马“推进”到手中。

由于马匹只有在不紧张、放松且未受到过度限制的时候才会表现最佳,因此在要求马匹受衔之初,口衔的接触应尽量保持柔和,不应过度使用缰绳。当然,在调教过程中完全不给予压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此将使马匹可以逃脱骑坐扶助和腿扶助的压力,进而无法驱使其后肢卖力向前踏深以承载重量。

当骑手成功地使马后肢开始卖力工作后,马的平衡必然会随之改善,缰绳的接触会变轻,此时骑手可以把缰适度收短。

只要骑手能给予适当的推进扶助,就可以一直维持轻微、稳定且一致的口衔接触。此时,骑手保持双手的良好、稳定、安静是基本要求。当骑手还无法维持双手的安静、稳定时,将手靠在鞍子的前端或马鬃处,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

好的联系是凭借由后向前的力量使马嘴变轻,而非由前向后拉扯缰绳,要求马头摆出特定形状。总而言之,马匹有良好的联系,即马匹必须主动来寻找口衔,而非骑手去拉扯马嘴。当骑手给予缰绳的时候,如果马匹将鼻子下探去寻找口衔的接触,就代表之前有正确的受衔。

因此,要分辨一匹马是否真正处于受衔状态,不能只看马头的形状,而必须观察马的整体,尤其是马的后肢、背部和颈部,这三处比马头的形状重要得多。实际上,使马受衔的目的就是要让马的后肢深踏,背部拱起,从而使马更具承载力,在骑乘负重的状态下达到马匹自我承载的平衡。

文/刘丽娜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