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马匹/马种 查看内容

历经曲折的三河马

2022-4-1 10:06|来自: 《马术》2014年4月刊

摘要: 国产马种两支花,一东一西各安家。三河一去不复返,如今只把伊犁夸。名字的由来和产地三河马主要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以西滨洲铁路沿线一带。其中有一个地方叫三河镇,因其位于根河、得尔 ...
国产马种两支花,一东一西各安家。
三河一去不复返,如今只把伊犁夸。



名字的由来和产地

三河马主要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以西滨洲铁路沿线一带。其中有一个地方叫三河镇,因其位于根河、得尔布尔河和哈乌尔河三条河流域内而得名。据说过去三河镇之中心处有一天然水泉,供全镇饮水,是建立马场的缘故之一。这里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马产区海拔高度 660 米左右,有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草原面积大,地势多丘陵起伏,水源充足,草生繁茂,草质优良,养马条件得天独厚,是育成三河马的天然基础。

海拉尔马扬名

1955年调查三河马时查明,三河地区古有“韦室马”,在1904-1930年间有来源于苏联境内毗连我国边疆的后贝加尔地方的马匹,即后贝加尔马,该马亦属于蒙古系的马种。此期间,俄国人引用奥尔洛夫马和比丘克马等品种对其进行改良。1934-1935 年,日本入侵的伪满时期,曾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入的盎格鲁 - 诺尔曼、盎格鲁 - 阿拉伯、阿拉伯马、奇特兰、英纯血、美国快步马等马种血液,对三河马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1940 年代以前,三河马曾以“海拉尔马”名扬上海、天津、中国香港等地的赛马场。赛马用马的需求,给当地马种形成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海拉尔种马场的焚毁

从三河马的历史可以看出,当时该地区的马就是在后贝加尔马和部分三河地区原有马种的基础上,经过多品种无计划杂交的后代,其血缘十分复杂,遗传基础也很丰富。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海拉尔种马场被日寇烧毁并烧死种马 30 余匹,其他全部散失。1946-1954年对三河马历史来说,虽然经历过所有制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因当地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马种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大的影响,但至多也就能稳定在原有的水平。

马场重建

解放后,由于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役马和种马,各地纷纷到三河马产区买马,造成三河马大量外流,特别是优良的种公马外流较多,当时,留在当地的三河马不仅体格较小,在外貌结构上也存在不少缺点,为进一步选育造成困难。更为困难的是当时尚处于个体分散饲养时期,饲养条件差,饲料不足,在管理上,病健同群,公母老幼混牧,血统不清,不仅无法控制外流和迅速增加数量,更难进行有计划地选育。根据群众对三河马在育种上的要求,1954 年 11 月,政府建立扎罗木得三河马场(即大雁马场,位于海拉尔和牙克石之间),该场先后收购三河马大小共计 677 匹。1955 年 4 月,政府又建立额尔古纳旗三河马场(即三河马场),该场共有 813 匹三河马。三河马场的品质比大雁马场略佳。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三河马场。

著名的三河马调查

三河马的命运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1955 年 2 月,内蒙古、华北两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北京农业大学,确定了三河马调查合作项目。其后,邀请军委马政局及其他农学院校与农业研究所等各单位参加,扩大组织,最后在中央农业部及内蒙政府带领下,组成“三河马调查工作队”,参加的有 12个单位,共计 24人。养马界中参加的人员有:南京农学院谢成侠,山东农学院沙凤苞,北京农业大学张申如、刘少伯,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崔堉溪,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庆级等。调查队于 1955 年 7 月 1 日从北京集合出发,到 8 月 15 日离开海拉尔,共计一个半月。这次调查摸清了三河马的基本情况,并为未来三河马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获奖和荣誉

1955年前后,国家在三河马产区除了建立大雁、三河两个种马场之外,还配套建立了二十多处国营农牧场,从而形成了以农村牧区为基础,以国营农牧场为骨干,以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的三河马繁育体系。

1958 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为三河种马场颁发奖状,誉三河马是“中国马的优良品种”,前去领奖的三河马场首任场长刘锦绥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9 年,全国农业展览馆要展出国内马匹品种,上级决定从三河马场选一匹特等种公马送北京农展馆参展,在参展的马匹品种中三河马如鹤立鸡群。之后,国务院从三河、大雁两种马场各选 20 匹三河马作为“友好使者”出使越南安家落户,最终运去越南 36 匹种马。还向苏联出口种马 1 匹。从此三河马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购马者络绎不绝,每年都有几百匹三河马应征入伍或支持全国各地工农业生产,在当时两匹半育成种公马可换一辆解放牌汽车。根据《呼伦贝尔农垦志》记载,三河马育种工作先进个人的功臣奖有两人:三河种马场场长刘锦绥、大雁种马场场长吴乃昌。

育种体系的建立

1960 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 1960—1969 年家畜(禽)育种规划,明确了三河马的育种方向、方针和育种指标。坚持“本品种选育”的育种方针,制定了三河马育种方案,建立育种制度,开展人工授精,采取夏秋放牧和冬春补饲的现代群牧饲养管理方式。并多次进行普查鉴定和整群,在大量科研和生产工作的基础上,使三河马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加快了三河马的育种进程。哪怕是到了特殊时期,虽有“杀牛宰羊不管马”的干扰,但在党组织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三河马也得以保存,质量上略有提高。因 1969—1979 年呼盟的大部分地区划归黑龙江省,三河马曾一度也变成黑龙江的马种,因此,才有1972 年由黑龙江省组织的养马专家对三河马的科学调查和测定。

三河马体质和外貌特征

三河马在进行有计划选育之前,存在着背腰过长、腰尻结合不良、尻短斜、后肢外向和蹄质不够坚实等缺点,毛色亦较复杂。经过 1955—1986 年的三十多年的选育,有的外貌缺点已根本矫正,有的则大有改进。

选育后的三河马,体质结实紧凑、骨骼坚实、结构匀称、外貌俊美、性情温驯、有悍威、耐寒、耐粗放、恋膘性强、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强、适应性良好。

三河马头大小适中,多呈直头,少数个体微呈半兔头。眼大明亮,耳大小适中,直立。鼻孔开张良好,颌凹宽。颈长短适中,呈直颈,颈础高低适度。鬐甲明显,肩倾斜适度。背腰平直而宽广,尻部丰满略斜。前胸宽适度,肋张良好,胸廓深宽,腹部大小适中。四肢干燥,骨量充实。关节明显,飞节发育良好,腱和韧带坚实,管部较长,系长中等,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多为正肢势,部分个体后肢稍外向。鬃、鬣、尾毛稀少,距毛不发达。毛色主要为骝毛和栗毛。

三河马的性能

三河马属于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三河马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运步轻快,测验记录:1000 米为 1 分 7 秒 4,1600 米为 1 分 56 秒,3200米为 4 分 15 秒,5000 米为 6 分 23 秒 4,10000 米为 14 分 12 秒,50 公里为 2 小时 2 分 29 秒,100 公里为 7 小时 10 分。挽曳作业量平均比蒙古马提高 25% 以上。三河马适于种用、役用、产品养马用、商业赛马、初级马术运动、休闲骑乘等多方面用途。

三河马核心种群解体

三河马发展速度较快,从建场初期的 3000 余匹,到 1976 年三河马的总数曾达到30522匹,其中基础母马8885匹。历史上存栏最多的为1974年,仅国营农牧场就有32271 匹。三河马的母马体高,1955 年为 141.1 厘米,1972 年为 145.99 厘米,1981 年基本同 1972 年,为 145.97 厘米,且毛色基本一致,骝、栗为主。

进入 1980 年代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马匹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全国刮起“砍马风”和“马匹无用论”的思潮,马匹也已从农业和运输的主要动力退居为辅助动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河马的命运面临了严峻考验。1982 年末,以养三河马闻名的大雁种马场被移交至国家煤炭局领导管理,移交时有三河马 1136 匹,基础母马 373 匹,后全部处理卖出。1984 年 6 月末,另一著名马场——三河种马场仅剩 2019 匹三河马,其中基础母马为584 匹。

品种验收

1986 年 9 月 7—10 日,内蒙古自治区农委和科委在额尔古纳右旗拉布大林镇召开了“三河马品种验收命名会议”,邀请了国内有关科研、院校、生产单位和业务行政部门的 10 名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参加。参加会议的著名专家有张乃武、杨化文、于文翰、王铁权、陆邦福、赵学波等。鉴定委员会在现场鉴定了三河种公马 5 匹、母马 7 匹。并认为对三河马所采取的繁育方法合理、资料完整、数据可靠,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兼用型培育品种的要求,特别是骑乘速度多次破全国纪录,居国内培育品种的首位。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三河马已达到新的培育品种要求,建议国家予以承认,并正式命名。1986 年 9 月 10 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三河马”。和中国的其他品种一样,这一验收预示着三河马趋于散失、濒临衰败的来临。

方向迷失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1980 年代中期,随着城市乘马俱乐部的悄然兴起,到额尔古纳购买三河马成为了首选的项目。1990 年代开始,随着以广州赛马场、深圳赛马会、北京乡村赛马场赛马的兴起,亦有大量的三河马从原产地买走被运往北京及南方城市。因养马不但不赚钱,还成了当地农牧民的“累赘”。三河马被买走了,最挣钱的是中间商,不是养马人,原产地的政府和农牧民在发出“总算减轻了包袱”的感叹之时,却没有预料到“三河马育种体系彻底垮台的日子”已经到来。虽然目前有识之士在呼吁保护三河马,但依然收效甚微。

三河马科技博物馆

2008 年 7 月 6 日,三河马科技博物馆建成开馆,标志着三河马这一优良马种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填补了中国马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三河马科技博物馆位于三河马的故乡——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三河回族乡(原三河镇)境内,面积达 360 平方米。科技馆由实物、模型、图片、文字资料等组成,共分为五个展厅。其中,“三河马博览”展厅,展示了三河马文化和精神内涵;“马品种”展厅,重点介绍了马的物种起源和演变过程,集中展现世界优秀马种的风采;“三河马科技”展厅主要对三河马品种形成过程、三河马的科学繁育、外血引进等科技成果及三河马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马文化”展厅展现了马文化的形成、世界各地马文化的发展等;“三河马场史”展厅反映了三河马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要参考资料
[1] 三河马调查队 . 三河马调查报告 . 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11
[2] 吴乃昌 , 马景惠等 . 三河马 . 呼伦贝尔: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印,1988.
[3]《中国马驴品种志》编写组 . 中国马驴品种志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 孟宪满主编 . 呼伦贝尔农垦志 .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5] 王铁权 . 三河马百年文化史 ( 历史、科技、展望 ). 北京赛乘育马研究会,2003.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