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时评/专栏 查看内容

全运印象

2011-7-11 10:56|来自: 《马术》2009年12月刊

摘要: 去年奥运,今年全运,明年又亚运。前面的参加了,后面的还有参加的希望。看着厩里安静吃草的马,想着又要开始的亚运备战。杂志催稿,指要:总结全运。总结词嫌太严肃,还是含糊些,弄个印象,需要说明的是,本印象所 ...


去年奥运,今年全运,明年又亚运。前面的参加了,后面的还有参加的希望。看着厩里安静吃草的马,想着又要开始的亚运备战。杂志催稿,指要:总结全运。总结词嫌太严肃,还是含糊些,弄个印象,需要说明的是,本印象所及,只是我参加的跳拦项目。

印象一,整体水平大幅提高,马术进入技术竞争时代。

突出的是路线难度向高级别接轨。那个路线设计师,裁判善称为小老头的瑞士人鲍尔,实实在在干了几件绝活。

绝活一,水障。居然在团体和个人的所有五轮比赛上,都安排了开放水障。在团体双轮均安排水障,那是FEI国家杯(National Cup)的惯例,可国家杯是Grand Prix的级别,是国家队对国家队。而我们第一轮高度就达到了一米三四的高度。况且我们是省市之间比赛,他居然用水障搞连带整人。想想吧,第二轮水障后,左弧线或大六或小七步上双单横AB,这也是Grand Prix级别上才用的。再想想吧,个人路线时,过水后那么大速度,只给了六步的距离,别扭的反弧线,用了个高高宽宽的双横木,拌成竹林似的等在那里,还斜的那么厉害。看了路线,我就想,他干吗不干脆把这竹林拆了,换上一道窄门,就两米宽,立柱用薄薄的单杆。看谁能瞄的准,看哪匹马还能跳得过去,一把淘汰一半骑手。

水障还招来晕人的事,一个元老级的马友,乐颠颠的过来点拨:“你们这帮骑手,水障上急急慌慌、又喊又叫又是鞭子的,这是何必呢?骑马慢慢趟水过去,不就是丢掉四分嘛!”天啊,这绝对是个拿嘴骑马的人。尊敬的读者,下面才是箴言:按他说的去做,除了当场淘汰,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或永远的,这匹马也不会跳水障了。若无高手花大功夫及时正确的矫正,那么任你花了N万欧元欧罗巴引来的名种,就已经贬值了。

绝活二,ABC三连续,每轮的ABC,前后都要加挂些破坏和关联。

首先是不给人马预热的机会,第一轮就摆了马最费力的1+1(一步接一步),后边挂上一个左弧线双横,中间距离不是五不是六.成功地干掉了几位骑手:第二轮的ABC,A直接是个宽宽的三横木,前面安排了一个只有四步弧线间距的破坏栏,去这道栏还是一个小转弯,干扰了大部分骑手。

绝活三,骗。个人路线的AB中间很憋小的二步,目的是让马打掉B,AB下面全加放了蓝色水池,马和骑手集中全力对付过去,人马都大吁一口气。按合理的转弯方向、按说前面已经连续五、六个左转弯的路线前奏,这时要右转弯了。但老头让路线继续左转弯,这是不合常理的。就好比你开车出了家门,被警察拦了,说您没看见新的标志牌,今天这段路靠左行驶。靠,真实的谎言!引多少骑手上了当,华人中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骑手,港队的林子心就在此遭了厄运。还是场外的教练、领队们的喊叫、特别是这个弯道恰在教练席的面前,所以足有一个队的骑手被喊回了路线。

这样的路线,有人反对,说太难了,脱离中国实际。我不这么看,我以为这个设计恰恰来的是时候。它不仅在技术上精彩到位,而且是道闪电,对下步马术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意义一,改变了过去只重高度,忽视难度的观念。高度和难度是路线的两个核心要素,只有高度没有难度的路线,目前国内引进的马匹和骑手都能对付,但比赛不好看、不耐看。过后骑手还挺满足:我是跳一米五水平的。而难度可以带来精彩,可以使比赛高潮迭现。比如这次路线的实际高度都在一米五以下,但使用了大量的Grand Prix难度元素。每一轮的路线中,观众都能享受到几次看点。

意义二,拉开了骑手之间的差距。技术扎实的骑手基本都顺利完成了比赛,而对马匹依靠度大、技术尚粗糙的骑手都遭遇了瓶颈。这就告诉了大家必须重视软件技术,只有这种重视才能深化和扩大整个马术的市场。

意义三,提醒了目前日趋躁动的投资者和业界,对马匹的巨额投入和成绩决不成正比,这是马术项目的本质和特点。将大量资金砸入硬件,尤其是巨款买马,得不偿失。应当先培育软体,有了高水平的软体,事半功倍,马匹才可能保值增值。保住了马,才有高水平赛事,有了一系列的高水平赛事,才可能有马术的良性商业循环。

意义四,摸底了我们的亚运力量。大部分省市队是不会在亚运马匹上大力投入的,除了马主这个尚还不清晰的阶层外,我们要立足目前的组合打亚运。考虑到亚运会无疫区将解决马匹的出入境问题,日本、韩国、香港、台湾、西亚等国家的队伍会在各主要方面占有优势,我们如何保持和提高现有的组合,争取团体不垫底已经是个现实问题。

印象二,赛事管理、裁判人性化专业化,观众成熟踊跃,已堪与国际接轨。

人性化的最明显标志是首次设立了马主证。马主是马术运动的源动力,国际比赛,直至奥运会,都为马主设证。马主证可以进出比赛、热身场地,进出马房,它是马主身份的标志。济南全运开此先河,是向国际化迈出的一大步。

此外,弹性掌握的每队每人75秒的主场地热身时间、适时公布的训练场地分配、对违规骑手的善意提醒、透明公平的技术会议、规范的马厩管理等等,已使人感觉置身于欧洲的国际赛事。

最有印象的是,那许许多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马主、爱好者们,他们的参与、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期盼,感染着马匹、感染着骑手。他们没有地域隔阂的、为每一对出色组合鼓掌、为每一对失利组合而惋惜。他们的掌声和惋惜,寄托着对整个马术事业的关注和希望,他们是我们马术的源动力,感谢他们。

要说问题,还是有。主赛场地面有石子,大小会使一匹软蹄底的马硌伤。一边走路线,一边能拣到。

印象三,内蒙古队用自己繁育的马,成功的完成了比赛。

由衷的,向内蒙古人表示尊敬。

这是全场唯一国内繁育并成功调教的比赛马。他的上场,具有马术真正的意义。马术全运会不应当只是金牌大会,还应该是业界检验自身创新、持续发展能力的平台。环顾全场的进口马,内蒙古人靠十多年的努力和付出,解决了这个马业最根本的课题。在我看来,他的意义,远远大于那几块奖牌;在我看来,他完成的不仅仅是这个级别的路线,更是对当下马术界的一个思想救赎。他回答了这样的疑问:中国骑手能自己练出高级别的竞技马吗?他启发了这样的思考:我们的马主、爱好者一定要使用那些没有健康保障,没有后续技术服务的进口马吗?他也提出了希望:业届何时能向市场批量提供这样的马?国家和社会可以做些支持吗?

毫无疑问,这匹马训练水平还有欠缺、临场发挥还有遗憾,再做些许的提升,它应该能打入决赛。

印象四,马术的荣誉得到了捍卫,马术精神的本质得以彰显。

正如在前几篇专栏文章中一再强调的,马术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勤奋、勇敢和坚持。无论功利怎样精巧的设计金钱和奖牌的交换,无论破落贵族怎样无羞耻地攫取光环,由于马的存在,马术这项运动仍然可以坚守着体育最根本的精神。济南的结果,再次从事实上证明了这点。也应了毛主席的话: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我们的骑手和马,要感谢他们。

1. 感谢香港队的三位骑手。林立信用一匹即使在场内也算不上第一流的马,难以置信的拼下了金牌;林子心用只有七岁的年轻马,展示了骑术的精巧、优美;最出色的当属郑文杰,用一匹只骑了十几天的租借马,越战越强,用铜牌完美诠释了骑术的意义。

2. 感谢我的三位奥运队友。李振强沉着、稳定的取得了银牌,如果不是惜掉一杆,如果可以加时再赛的话,大陆骑手取得金牌是现实的;如果栏杆再高些,张滨组合的优势将出现,三甲必居其中;如果不是我们两次从北京派出钉蹄师增援,赵志文的马根本就瘸得进不了济南,有此背景,他的赛前训练几乎搁置,能上场已是不易,第八名的成绩在情理之中。加上我的第六名,整个奥运队的成绩是稳定的。

3. 感谢西藏队全体上下,感谢我的钉蹄师鄢勇和马工顾国亮,有了他们的支持和信任,我的训练理念得以实现。以西藏一支弱队,面对空前高难的路线,我们成为金银铜队以外,唯一全部马匹完成了路线的队伍;是全队的努力、抱定了拼到最后一杆见分晓的决心,最终战胜了骑手实力更强、投入十倍大于自己的队伍。

4. 感谢我的卡兰图斯,正是这个几千欧元从德国小姑娘手里得来的,曾被鲁德格判为绝对没戏,被凯撒讽为应该去拉车的战友,让我人生再一次享受了回报的美妙。就象帕布罗在2008所做的一样,卡兰图斯也在大赛中完成了他迄今为止最难的路线。他再次证明了,勤劳和付出永远是我们骑手战胜困难的最根本武器。我会永久的保存他给我带来的这份喜悦。也许,或者就是,骑术的快乐不仅仅是栏杆的超越,还有两颗心连在一起共同超越的感觉。

印象五,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后备人才匮乏。

相比猛兽般前进的中国经济,相比几何级数般增长的各界对马术的投入,相比日益扩大的马术群体,我们的专业技术力量明显落后。目前,马术的传统精神没有得到提倡,先进的训练理念、护理系统还没有为很多行业人士包括专业人员理解和掌握,购马租马行为还处于摸不着石头就敢过河的粗放阶段。这些因素,反映在赛场这个表象上,就是我们高水平竞技力量的严重不足,人马双双不足。

以个人路线为例,拿掉香港队,我们大陆完成路线的组合只有十四五个,即使开放个人赛资格,也就是再多三五个组合。

我们还看到,不少练了十年以上的骑手,马不可谓不好,但仍然不能顺利完成路线。其背后的结症是什么?有人张嘴就搬出:“走出去请进来。”这句用在玩夜总会、包二奶也皆准的套话,等于白说。比如,请进来的人、请进来的马,成功吗?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不少是失败的,等着看明年的赛季,更多的败像还要显现。这不是骑手们的错,是方法错了。

无论如何,加快一、二线骑手的提升,提高引进马匹的成功率,积极反馈于社会的投入,以正确的理念带动整个马术群体的升级,应该是真正的马人们必须认真思索的题目。

此外,我们还看到更加严重、担忧的事实:我们几乎没有二十岁以下的人马组合在这个级别上竞技。如果说金牌体制在这个特殊项目上有其无奈,那么我们社会人该做些努力。必须有所措施,包括引导社会的投入向青少年后备倾斜,尽早在高水平的竞技上出现年轻组合。

我们期待着。

文/黄祖平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